输液泛滥折射出公众医学常识贫乏的短板
时间:2016-06-09 07:43:24 | 来源:豫网 | 作者:靳李君

  豫网人均年输液8瓶,远远高于世界卫生组织人均年静脉输液不高于3瓶的规定,这样的医疗形势的确令人触目惊心,而背后折射出的国人科学素养低下与医学常识匮乏,也令人深感忧虑。

  以上文为例,“现在感冒发烧吃药好不了,还是用输液的方式见效快”的说法,就完全反映出患者对感冒本身缺乏最基本的认知。感冒绝大部分是由各种病菌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普通感冒根本无须治疗,无论输液还是吃药,都不能将病程缩短,而且因为引起感冒的病菌会不断变异,目前医学界也没有特效药物可以预防普通感冒,或者可以直接杀死引起感冒的病菌。我们日常接触到的感冒药,其作用只是缓解感冒引起的症状。这些常识性的医学知识,都理应成为普通大众的基本认知。可惜,我们身边的人对此有几人熟知?

  对国人科学素养的调查结果,也印证了国人基本科学素养普遍低下的现实。2011年,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水平虽然有提高,但仍只相当于日本、加拿大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我国仅有3.27%的人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如果考虑到医学的专业性,那么医学常识贫乏的程度可能更加不容乐观。

  基本常识的匮乏,也直接造成了患者在治疗中只能被“牵着鼻子走”,对病情一无所知,对医疗方案无法提出合理的质疑。如果多掌握一些医学方面的常识,笔者相信,感冒患者肯定不会选择又贵又耗时的输液治疗,即便有医生开具输液单,患者也会断然拒绝。

  因此,要走出“输液泛滥”的怪圈,打破“抗生素依赖”的魔咒,除了在制度设计上严格限制医院的输液“冲动”,还应该通过医学常识的大力普及,从主观上根除患者对输液的依赖和对输液危害的清醒认识。

  这就要求在教育上,要多增设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内的常识普及性科目,同时加大全民科普的财政投入,特别是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医学领域的科普投入,通过各种途径宣讲科学常识,弘扬科学精神。

  用科学的力量驱除愚昧,用常识性的知识减少盲从,用质疑精神来加强理性认知。唯有如此,面对泛滥的输液单,患者才有质疑的底气;面对药物的虚假宣传,患者才能做到清醒地辨识。笔者相信,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不仅有利于民众更好地维护身体健康,整个社会也会变得更健康、更有力量。

关键字: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 发表评论 共有0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游客请勾选
            
地址:郑州市经一路省政府四号楼 邮政编码:450000
联系电话:0371-55313503 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版权所有·豫网 Copygight © 2016 yuwang1.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公网安备 41010402002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