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如何治疗流感的?应对流感的四大常见误区是什么?
时间:2019-01-12 07:25:57 | 来源:豫网-河南门户 | 作者:刘道新

  ★中医西医分别是怎么认识流感的?

  先说一句,不管是从中医还是西医的角度,都反对患者一得流感就用抗生素治疗。

  西医眼中的流感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感受流感病毒引起的疾病,临床表现为:急起高热、乏力、头身疼痛不适及呼吸道症状,具有很强的传染性。

  因为是病毒感染,所以淋巴细胞增多,治疗选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合并细菌感染,出现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多,方可使用抗生素。

  本病重症病例的高危人群是老年人、年幼儿童、孕产妇或有慢性基础疾病者。流感在小儿中多见,因小儿处于快速的生长阶段,正气相当不足,易受外邪侵袭。

timg (1).jpg

  中医对流感的认识

  流感在中医学中被称为时行感冒,属外感病范畴,由感受四时不正之气所致,有流行性,较一般感冒为重。

  本病的发生多由气候反常所致,正如《诸病源候论•时气候》云:“时行病者,是春时应暖而反寒,夏时应热而反冷,秋时应凉而反热,冬时应寒而反温,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病无长少,率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

  本病临床以突然恶寒、发热、头痛、全身酸痛为主要特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冬春两季较为多见。本病起病急骤,传播迅速,传染性强,常可引起大流行。

  ★对这次流感的治疗原则

  流感既是外感病,治疗就可按照外感病的相关治疗原则进行。本病由外邪侵犯人体肌表而发病,疾病侵犯人体的途径也是正气驱邪外出的途径,本病病位在表,治当祛邪外出,将邪气从体表发散出去即可,所谓“其在皮者,汗而发之”。恶寒是由感受外邪所致,所谓“有一分恶寒即有一分表证”;发热在于正邪的斗争,斗争越激烈,发热越高;体表是正邪斗争的战场,战斗打得越激烈,则身体疼痛得越严重。

  外感病的发生,好比外敌侵犯边疆,国内发兵前往边疆御敌,将其驱出国界即可。敌我斗争,双方势力有三种可能:

  1.双方势均力敌,则战斗激烈,难舍难分,战斗时间长,对双方损耗都很大;

  2.我强敌弱,则敌人可被迅速消灭,战斗激烈程度轻,我方损失小,战争结束早;

  3.敌强我弱,战斗激烈程度亦轻,我方受到的伤害大,我方被迫向后方撤退,组织第二道防线抗击敌人,形势已呈危急态势。

  反映于人体,若正气足,则抗邪有力,正邪斗争激烈,则反应剧烈,可见:恶寒明显,高热,全身酸痛不适,此时体温虽高,治疗当采用汗法以祛邪外出,所谓“体若燔炭,汗出而散。”正气借助药力,将邪气以汗出的形式排出体外,此时高热可随汗出而愈。

  若正气不足,则恶寒较为明显,发热及全身疼痛程度反而不重,这种情况多见于体弱的儿童及老人,以及有消耗性疾病患者,也即是前文提到的高危人群。

  因此,高热不是坏事,正是体质好、抗邪有力的象征,反而是热不起来的人,看似症状不重,实际上是正气不足与邪气抗争于表,邪气有长驱直入的趋势,形势反而更加严峻,这种正虚邪盛的情况相当危险,多预后不良,“伤寒专死下虚人”就是针对这种情况所说的。对于这种情况,治疗当采用扶正祛邪的方法,相当于东吴借助蜀汉势力联合对抗曹操。

  ★对流这次感的辨证治疗

  对于正气充足的人来说,正邪斗争剧烈,则反应激烈,根据人体对邪气反应,可分为数个证型。

  1.如果患者出现恶寒、无汗、高热、脉浮紧,此为寒邪束表所致,可直接采用辛温发汗的方法,比如服用麻黄汤,中成药可选择风寒感冒颗粒,将寒邪散出即可,一般要趁热喝药,注意避风寒,喝完药之后立即盖个被子出出汗,疾病可迅速痊愈。正如张仲景所说:“凡伤寒之病,多从风寒得之。始表中风寒,入里则不消矣。未有温覆而当不消散者。”

  2.如果患者出现恶风寒、汗出、发热、脉浮缓,无口干咽痛的表现,此为风邪侵犯体表所致,可采用解肌祛风的方法,比如服用桂枝汤,药后亦需要避风寒,汗出即可。

  3.如果患者出现发热而不恶寒,甚至怕热,口干口喝,咽部红肿疼痛,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此为风寒化热,可采用麻杏石甘汤,或者银翘散治疗。

  4.如果患者出现发热,恶寒轻,头晕,口苦,恶心,食欲差,脉浮弦,此为邪入少阳,可用小柴胡汤治疗。

  5.如果患者出现高烧,不恶寒,身上无汗,食欲差,咽痛,不怕热,饮食二便正常,脉浮。这种情况较为多见,如果见患者不怕冷,就不可用辛温发汗的方法,此时可采用小柴胡汤进行治疗,但需根据情况加减变化方可。

  以上是临床常见的治疗方案,由于患儿体质有强弱之差异,再结合夹痰夹湿夹食等不同,得病之后所表现的证候常因人而异,辨证选药必须在专业中医大夫指导下方可进行。

  ★治疗流感的几个常见误区

  误区之一:滥用抗生素。

  按西医说法,流感为感受病毒所致,故治疗当采用抗病毒药物,合并细菌感染方可使用抗生素,但有些家长受自身医学水平所限制,不用抗生素就心中不踏实。实际上是用了也没有用,只是让孩子吃了属于自己的安慰剂。

  误区之二:强迫患儿喝水

  如果患儿感受的是风寒邪气,因风寒邪气不伤人体津液,患儿不会出现口干口渴的表现,此时患儿体内阳气已被调动向外,正与寒邪交战于体表,腹中阳气相对不足。此时若忽然喝进大量水液,阳气被迫撤出一部分入里运化水液,不利于抗邪于表。

  即使寒邪出现化热情况,比如患儿出现口干咽痛,也不可过量饮水。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有这么一段话,颇能说明这个问题:

  凡得时气病,至五六日,而渴欲饮水,饮不能多,不当与也。何者?以腹中热尚少,不能消之,便更与人作病也。至七八日,大渴欲饮水者,犹当依证而与之。与之常令不足,勿极意也。言能饮一斗,与五升。若饮而腹满,小便不利,若喘若哕,不可与之也。忽然大汗出,是为自愈也。

  误区之三:过用清热解毒药。

  患者感受的是风寒邪气,治疗需采用辛温发汗的方法,此类药有升发阳气的特点,可使高热随汗出而散。

  若误用清热解毒药,使阳气向内向下走,不但不能祛邪外出,反而能引邪内陷,导致变证丛生。

  误区之四:过早进补。

  有些家长在孩子外感期间,喜欢给孩子进补,牛奶、鸡鸭鱼肉,总是想着法子让孩子多吃一点,这实际上是增加孩子的负担,有害无益,比多喝水的危害还大。

  因为孩子在外感期间是处于食欲不振的状态,这是人体的自我保护机制,感受外邪,正气抗邪于表,不能顾护于里,所以脾胃的消化功能就会变弱。消化食物需要消耗人体很大的能量,正常人在饭后会出现短暂的困乏感,就在于正气入里,帮助脾胃消化食物,其他地方正气相对不足,自然感到困倦了。

  因此,对于患者,正确的选择应该是饮食清淡,不宜过饱,忌食油腻甘甜和生冷水果。

关键字: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游客请勾选
            
地址:郑州市经一路省政府四号楼 邮政编码:450000
联系电话:0371-55313503 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版权所有·豫网 Copygight © 2016 yuwang1.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公网安备 41010402002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