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网讯】“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衔接,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农民生活达到全面小康水平。”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信阳市文新茶叶公司董事长刘文新表示,作为一名来自信阳革命老区农业产业的基层代表,听完报告之后备受鼓舞振奋,感到温暖人心。 连续多年参加全国两会的刘文新可以说是“农村致富的带头人”和“信阳茶叶的代言人”,他认为,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需要产业支撑,产业兴旺要在脱贫攻坚中发挥重要作用,就一定要大力支持特色的农业产业发展,这也为众多农业产业企业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和机遇。 打造“茶叶专业国家队” “农产品要种得好也要卖得好,否则产业做不大,农民收入也很难提高。”刘文新说,茶叶是信阳的特色产业,茶乡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着众多茶农的脱贫致富,而茶乡的振兴必须依托茶产业,茶产业的发展就需要一批带动能力强的龙头茶企,通过龙头企业引领建设运行高效的茶业产业链,助力乡村振兴。 刘文新表示,目前我国茶叶企业现状是规模小、实力弱,企业品牌影响力小,加之茶产业由于其生产链条很长,成本很高。仅仅依靠自我发展成长较慢,带动能力有限,这就需要国家有针对性扶持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茶企业,打造一支“茶叶专业国家队”,以助推中国茶产业转型升级,最终实现茶乡振兴,茶农脱贫的目标。 他建议,一是要选优选强组建“茶叶国家队”,出台政策重点扶持。在全国名优茶产地,各大名茶产区集中选择一批产业基础好、带动能力强的龙头茶叶企业组建“中国茶叶国家队”,打造一批国内外有影响力的茶叶知名品牌。 二是要在茶叶企业品牌建设和推广上予以支持。品牌是市场的通行证,是最大的无形资产,茶产业要提升带动能力,就需要不断提高附加值,就必须创名牌茶叶,而茶叶品牌的塑造需要长期的积累、长期的经营、长期的宣传和推广,靠企业自身负担难以承受,建议要对茶叶企业创品牌的推广宣传上给予补贴和奖励。 此外,他还建议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对茶叶品牌专卖店的建设予以支持,各级财政分比例补贴配套资金,鼓励企业和茶叶经营者在重点区域建设高质量的茶叶专卖店,最终提升茶叶品牌整体形象,带动茶产业高质量、高效益发展。 设立茶旅游开发专项基金 “茶业振兴与乡村振兴、茶农脱贫致富息息相关。”刘文新认为,茶乡要美,茶业要强,茶农要富,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紧紧依托茶产业的发展,而茶产业的发展不仅仅是自身问题,还需要与餐饮、旅游等众多产业实现融合发展。 “茶区生态资源丰富,开发茶旅游可有效增加茶农收入渠道,打开卖茶通道,巩固扶贫成果,解决茶农长期脱贫的问题。”他建议,国家相关部委加强茶旅游资源培育和开发,设立茶旅游开发专项基金,按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支持茶生态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的产茶地区开发茶旅游。在茶旅开发涉及的土地征用、税收减免等服务项目上给予优惠,并针对性出台相关政策,为茶旅游开发提供政策保障。 “茶园也是公园,茶区也是景区。”他表示,要着力打造主题鲜明、富有特色、规模适度、功能完善的茶旅游目的地。最终通过政府引导、项目支持和企业参与逐步形成茶旅游开发的合力,从而实现培育大基地、开发大产品、推进大营销、搭建大平台,将茶园建成旅游景区,将茶产品开发成旅游产品,将茶文化打造成旅游品牌,实现茶旅文化一体化、茶旅品牌一体化、茶旅产品一体化。 让“茶为国饮”深入人心 “茶产业发展,还需要人才的支撑和市场的培育。”刘文新建议加强茶产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为茶产业发展助力,同时要大力弘扬中国茶文化,推进“茶为国饮”的实质地位。 刘文新表示,现在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不可避免地吸引走了茶乡大量年轻的、高素质的劳动力,另一方面高学历、高技术人才又不愿意投身茶业,茶产业发展缺乏人才保障。茶产业壮大与否,人才是关键。 他建议制定切实有效的茶产业发展人才政策,对茶叶高技术人才投身农村工作或者入职一线茶企的,给予优惠和补贴,以激励更多优秀的人才加入到茶产业中,助推茶产业高效发展,推进乡村振兴,带动农民致富。 “我国是茶的故乡,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度。茶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最佳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它不仅推动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也给饮茶者带来了身心健康和精神享受。”刘文新认为,在文化融合加剧的今天,中国传统茶文化更应为中国社会各界所重视与扶持。 他建议,制定茶文化推广战略,在学校教育中植入茶文化课程,逐步使中国茶文化深入人心,从教育层面大力推进茶文化知识的普及。与此同时,积极开展茶文化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等活动,大力弘扬中国茶文化,营造“全民饮茶”的良好氛围。同时建议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加强青少年茶文化培训基地建设。此外,还可以考虑在名茶核心产区建设一批茶文化培训实践基地,宣传推广和教育,积极引导他们习茶、懂茶、爱茶,真正做到“茶为国饮”。 |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 发表评论 | 共有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