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网讯】我在一篇文章里,曾经说过: “如果你曾经从土地里刨出红薯,在衣服上擦一擦泥土就大快朵颐,如果你曾经从青纱帐里掰下苞米,连苞米胡须都没来得及清理就放肆地啃咬,你就会明白对于千万百姓,浪漫是怎样的一种奢侈。” 我和一位山东籍的教授谈到,我父亲少年时代,没有油,买一块肥猪肉,在锅上擦一下,就开始炒菜。那块肥猪肉有时要擦上一个月,最后黑乎乎皱巴巴的,看不出是个什么东西,但八个兄弟姐妹,没人敢去动一动。 教授说,我们兄弟姐妹几个和爸爸妈妈,是看着碟子里四条手指大的小咸鱼吃粗粮。只是看,不能尝,望梅止渴,一看也是一两个月。 更早,就更饿。80后的大部分人已不至于如此,然而匮乏还是在继续。 我读小学的时候,学校离家有两三公里,有时中午就不回家了。我知道回去也是吃煮红薯,在红薯收获的季节,午餐几乎天天如此,持续数月。 那不是吃饱肚子,是填饱肚子,因为没有任何进食的快感,有时宁愿饿着。 我母亲怀着我的时候,孕妇食量大,而主要食物也是晒干的红薯,蒸熟了一大盘,囫囵地吃下去。 这可能就是今天红薯被城市人普遍认为是健康的粗粮,而我却一点也不愿意碰它的原因,我认为那是世界上最难吃的东西。 马尔萨斯的理论在当时告诉人们,人类无力摆脱匮乏。然而今天我们确实已经从匮乏中走出来了。绝对贫困,正在退出中国。饥饿的经历,当然不存在于今天绝大部分青少年人的记忆。现在一个中产人家的孩子,出生两年之内在奶粉、玩具、衣服上消耗的费用,可能就足够支持许多20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孩子长大成人。 青少年们成长于电子产品时代、科技爆炸时代,他们是天然的现代人。而20世纪四五十年代乃至更早出生的人,甚至相当一部分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却是适应性的现代人,在越来越快的科技和观念加速度面前,经常会发蒙,常常会感觉到自己的过时。 然而请不要小瞧他们,他们正是今天生活的直接创造者。这些人创造历史的过程,叫改革开放。 我们知道,今天的中国不挨打、不挨饿,民族自信,人民自信,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战略抉择的结果,奋斗牺牲的结果,是由全体中国人民筚路蓝缕、百折不回的行动开创的。 历史不能倒退,历史也不可照搬,它是独特条件下所有人共同活动的结果。中国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在发展中解决,但这些问题不能成为不珍惜今天的理由。因此我们应当具有历史视野,有能力追溯180年,了解先辈们怎样为了中国人能挺直腰杆而夙夜匪懈、艰苦探索、流血牺牲。至少应该知道改革开放这40年的历史,中国怎样从一个食不果腹的时代,一步步走向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我推荐一本书——《大变革 平天下》。这本由南风窗团队集体原创的书籍,正是在历史视野指引下,用南风窗一贯的情怀与笔触,试图描绘过去40年里如何塑造了今天的中国。 |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 发表评论 | 共有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