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舆情汹涌的雷洋案有了最新进展。5月11日,北京警方再次通报人大硕士涉嫖被抓身亡事件,澄清至少三个事实:第一,这位“人大硕士”、“新晋爸爸” 的确去嫖娼了,“200元嫖资”等细节被公开;第二,雷洋在警方抓捕时,出现了激烈的反抗;第三,此足疗店很可能是一卖淫窝点,一同被抓获的还有5人。 舆情的潮水退去,理性的沙滩裸露。无可否认,雷洋之死是个悲剧,而嫖娼与死亡之间,原本也不应画上等号。公众关注的焦点,是警察执法与雷洋猝死的因果关联,在更多事实真相到来之前,鼎沸的舆情有利于让公权力在阳光下更好运行。然而遗憾的是,“硕士无辜”、“阴谋论”等简单粗暴的猜度,充斥网络几成“一边倒”,太不正常了。警方的二次通报,让臆想的锤子失了力,也给我们留下一个冷静思考的空间:当真理还在穿鞋的时候,我们是否也应给自己预备一双“常识的靴子”,不让谣言光着脚跑在前面。 雷洋案,以常识判断,便不至有诸多猜度与纷争。“人大硕士”就不会嫖娼?学历高不代表道德水平高; “初为人父”就不会嫖娼?妻子妊娠期间,丈夫会有长达半年以上性生活真空期,因生理需求出轨的不在少数;“酷爱运动”、“家族无心脏病史”不可能得心脏病?许多肥厚性心肌病的患者终身都未被诊断,运动员“运动性猝死”情况也不鲜见;“接机时间紧”不可能嫖娼?提前近4个小时出门,时间能吻合上;电话部分内容和信息为何被删除?删除部分信息避免嫖娼被发现,符合心理行为;警方为何不公布录像?涉及个人隐私,警方执法记录仪不能随意公开…… 各种疑问或臆断,稍加思考,便会发现站不住脚,在发声之前,我们为何不能客观地分析?不负责任地任意猜度,看似声援,实则是伤口撒盐,是对死者和家属的二次伤害。而裹挟民意要挟警方,是否也背离了舆论监督的本意? 警方二次通报,并未回答所有疑问,其中有原因,毕竟法律程序不是儿戏,而依据通报,视频设备确有被当事人摔坏的可能。真相是一步一步到来的,从7日晚事发到 11日凌晨,80个小时之内两次通报,我们并未看到恶意拖延的痕迹。回想一年前的“庆安火车站枪击事件”,全程监控视频在10多天后公布,与警方最初通报完全吻合;近期安徽男子手术后“右肾失踪”,登报开启“寻肾之旅”,5月11日第三方鉴定报告出炉,确定为“肾萎缩”。事实证明,坊间的一些推断,只不过是臆想的锤子,笨拙、杂乱且粗暴地挥舞。 警方未必绝对有理,死因或许仍有隐情。但所有的观点,都应建立在客观公正的基础上。放下臆想的锤子,尊重事实、尊重规则,思辨的浪花才能在真理的河道间奔涌。 |
- 上一篇:校园社交不能庸俗化
- 下一篇:贪官称“脸皮薄”是黑色幽默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 发表评论 | 共有0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