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老地名,讲好每一个河南好故事
时间:2016-05-12 07:23:58 | 来源:豫网 | 作者:温献伟

  豫网近日,河南省民政厅下发一纸“保护令”——在《关于加强老地名保护工作的通知》中,要求各地民政部门盘存保护、发掘弘扬老地名资源,进一步加强对老地名的保护。

  老地名,从某种角度而言,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密码和缩影。一个个老地名,也是传递和展示城市历史、文化风貌、风土人情的一个个小窗口。地名可以具有历史沿革性,也可以赋予其一定的现代寓意。譬如,提起前门、王府井,人们就会想到北京;提起汉正街、黄鹤楼,人们就会想到武汉。在省会郑州,大同路、太康路、陇海路、二七路、铭功路等,也都因其丰满的寓意,而使其具有很高的辨识度和文化含量。

  近年来,在各地出现了一种废除老地名、热衷使用“洋地名”的现象,这无疑是对我们汉语言文化的轻慢和反讽。因为,对于瑰丽丰富的汉语言而言,地名的选择使用有着足够的空间,那种认为“洋地名”可以提升城市档次,让城市具有国际范儿的思维,在我国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当下,纯粹是对我们民族文化的一种自我矮化。因此,早在2013年,我省相关部门就已发出通知,叫停此类现象。在当时某主流网站的一项调查中,对于叫停“洋地名”,93.5%的网友持赞成和肯定态度,这是因为在很多人看来,使用“洋地名”,不仅是我们自身文化不自信的体现,也暴露出个别职能部门不该有的懒政、惰政思维。故而可以说,我省叫停此类现象,在全国开了先河,做出了很好的表率。

  今天,我省出台“保护令”,是对河南地名文化的一种强化和保护,也是在文化传承上的一种“立法”护航。保护老地名,就是保护我们城市文化的根脉、保护我们城市文化的“眼睛”和名片。让老地名在新时代熠熠生辉,讲好一个个“河南好故事”,是河南作为全国文化大省在快速崛起中的一种成熟自信的展现。“何方化作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河南老地名保护,就是要直抵这样的诗词美境。

关键字: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 发表评论 共有0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游客请勾选
            
地址:郑州市经一路省政府四号楼 邮政编码:450000
联系电话:0371-55313503 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版权所有·豫网 Copygight © 2016 yuwang1.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公网安备 41010402002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