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日,在从达州到成都东的D5185次动车上,一名未能买到座票的八旬老人,被座位的主人“请”了起来。老人女儿恳请座位主人和老人一起挤一下,座位主人拒绝后,双方起了争执,座位主人觉得委屈哭了,老人女儿表示能理解对方的做法,但还是觉得应该帮一下。(据5月4日《华西都市报》) 近些年,在公交车、地铁、动车等公共交通工具上,时常会因为“该不该让座”而引发争议,俨然成为一道难以破解的两难问题。其实,假如对此进行更深层次的追问,今后推进“制度化人文关怀”建设,或许才是破解让座难题的出路。 关于“该不该让座”,一个最为关键的障碍在于,当事各方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比如说,一名年轻人坐在座位上,而旁边站了一名老年人,其实外界并不能做出年轻人应该让座的结论。试想,假如这名年轻人正在发高烧,甚至比旁边的老年人更虚弱,还能仅仅根据其年龄轻,就推断他(她)应当让座吗? 与此同时,我们在研判“该不该让座”这个问题时,往往混淆了集体的义务与个体的义务,才使问题的讨论变得情绪化、复杂化。无疑,在一辆公交车、地铁或动车上,全部乘客所构成的一个集体,显然存在为老弱病残让座的集体义务。然而,具体到每一名乘客个体而言,就需要根据其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包括身体状况、路程远近等因素。许多时候,引发“该不该让座”之争的根源,通常是将集体义务强加给了个体,从而造成了“道德绑架”的困惑。 事实上,一旦我们将让座问题回归到集体义务之后,并在操作层面注重破解“信息不对称”,就自然会找到一条“制度化人文关怀”的出路。具体而言,公共交通运营方作为乘客集体的组织者,也应当为了履行集体义务而承担牵头责任,完全可以在业务操作规程上进行如下设计:当遇到需要座位的老弱病残之时,由乘务员向乘客提出帮助请求,主动说明其健康情况、到达目的地等事项,最终由乘客集体中的个体进行抉择。 其实,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身处一个拥有集体主义光荣传统的社会,我们之中的绝大多数人都乐意济困扶危。关键在于,需要从制度设计层面进行集体层面的思考,避免将集体义务毫无限制地强加给个体。在这方面,有待于制度设计者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将伦理道德层面的问题转化为实际可操作的规程。从现代社会治理来说,这也将是一条必由之路。 |
- 上一篇:花巨资修烂路,光处分远远不够
- 下一篇:别再给低价游缴“智商税”了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 发表评论 | 共有0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