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广场寻子”只当成作业看
时间:2016-04-26 16:15:25 | 来源:豫网 | 作者:江德斌

  从23号晚间开始,一则“寻子启事”在微博和微信中广泛传播,图片中一名衣着朴素的女子在大连马栏广场手拿寻子信息,她年轻的模样和满脸悲伤的表情打动了很多人。然而24号一大早开始,不断有网友刷屏表示寻子女子并非孩子的家人,而是大连某高校表演系学生,其当天的行为是在“体验生活”,完成一份作业。媒体联系到寻子启事里的真正家长,该家长称这个女子的举动得到了他的允许。(据4月25日央广网)

  应该说,该女生的作业完成得很好,她扮演的“寻子”角色和设计的场景,都非常符合现实情况,很容易打动过往的行人和网友。事实上,类似街头寻子的行为,公众已经见到很多了,媒体和网络均有曝光,每一个寻子故事的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破碎的悲剧,以及孩子父母焦灼无助的心情。因此,虽然“广场寻子”只是女生设计的作业,但其还原了父母寻子的真实场景,而且获得了孩子家长的许可,公众不应对其行为加以指责。

  其实,从专业的角度看,“广场寻子”作业更接近于“真人秀”表演,这种街头角色扮演、测试市民反应、观察人物、体验生活等行为非常多。国内外很多媒体都喜欢做类似街头扮演,因为其设计的场景非常贴近现实,能够吸引市民注意,从而记录下过程。

  那么,从表演的立场来讲,该女生并没有错。唯一的不足之处,则是在事后未向市民告知真相,导致网友在传播“寻子”照片之后,又骤然发现是表演,有种被欺骗的感觉。如果重新设计“广场寻子”方案的话,可以考虑增加一个同学做助手,在旁边记录市民的现场反应,并在其离开时上前告知真相,避免留下被欺骗的印象。

  而公众在获知真相之后,自然也有权利去对该作业予以点评,但别站在道德至高点的立场上,对该女生的行为予以否定和批评,诸如“消费他人善心”、“利用他人痛苦体验生活”等,都是过度阐释的情绪化表现。实际上,正是“广场寻子”作业照片的广泛传播,再次引起舆论对失踪孩子和真实父母的关注,或许在网络的推动下,能够帮助他们寻找到孩子,岂不是好事。

  从此前媒体曝光的诸多寻子父母的现实经历来看,他们主要是靠个人的努力,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孩子,哪怕有一丁点渺茫的线索,也不愿意轻易放过。而这种方法的收效并不理想,付出的代价很大,甚至很多家庭倾家荡产用几十年时间寻子,完全失去了生活质量和家庭幸福。对于这种悲剧遭遇,我们应该报以同情,但更重要的是要反思救助机制,努力推动政府加强对人贩子的打击,统一建立失踪孩子档案,向社会公布相关信息,利用各种技术手段、社会资源,帮助失子父母寻子。

关键字: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游客请勾选
            
地址:郑州市经一路省政府四号楼 邮政编码:450000
联系电话:0371-55313503 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版权所有·豫网 Copygight © 2016 yuwang1.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公网安备 41010402002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