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邑赵楼村依靠草编草帽产业奔小康
时间:2020-03-24 07:54:29 | 来源:大河报 | 作者:

  

  来自各地收辫子商贩遍及鹿邑城乡

  

  还原最原始的人工加工草帽

  

  上世纪九十年代鹿邑草帽销售装货的场景

  

  赵楼加工厂赶制南方草帽订单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于扬通讯员胡洪涛文图

  豫网鹿邑的草帽草编,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

  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鹿邑县委就把草编纳入县经济发展纲要,以城郊乡赵楼村为中心,辐射穆店、贾滩、赵村、杨湖口等20多个乡村。如今,远近闻名的赵楼村年加工销售草帽2000万顶,草帽加工生产在全国名列前茅,出口多个国家。每到春夏换季时节,来自全国各地的草帽商家云集、车辆排队,等待着赵楼草帽装车发往全国各地。

  农业大县,小麦秸秆衍生商机

  赵楼村距离鹿邑县约两公里,这里人杰地灵、物产丰富,全村拥有规模很大的天然晾晒场。

  鹿邑是小麦生产大县,大量的小麦秸秆除部分还田外,还剩余很多。这种独特的资源优势带来了无限商机。小麦秸秆,正是编草帽的最佳原材料。在县里支持、引导下,一批草编企业应运而生,农村剩余劳动力尤其是大龄妇女在家门口轻松实现就业。

  说起编草帽,就得说说“掐辫子”。这是制作草帽的一个工序,就是将秸秆像编头发辫子那样编起来,然后才能做草帽。而这个“小手艺”,就是赵楼村妇女主要的挣钱门路。农闲的时候,常有不少妇女,甚至七八十岁的老奶奶,在田间地头、房前屋后扎堆掐辫子。但见小麦秸秆在她们的手指间翻飞,魔术般掐出来一盘盘草辫,成为编织草帽的材料。“我老奶活着时候就告诉我以前的女人都会掐辫子、编草帽,娘家陪嫁时都会陪嫁大针和麦秸葶子。”赵楼村一位村民说。

  “闲着没事,掐掐辫子,活动活动,防老还能挣俩零花钱。”村里80多岁的李爱荣说话时,手中还不停地掐着辫子。在赵楼文化广场,一群中老年妇女在一起说笑,唠着家常不耽误掐着辫子。“你要想掐辫子快,就要把麦秸葶子掐好整整齐。”75岁的赵大娘一边掐着一边说。按照她们说的,掐好一天的辫子就要打拐,每个家里都有一个自己简易制作的一尺长工字形拐子,随行绕上15圈成为一逛子,用绳子一系,攒多了就可以卖给赵楼的加工厂。

  美观大方,草帽出口多个国家

  在冬季比较农闲时,鹿邑有20多万妇女从事掐辫子行业,在赵楼村,家家户户的妇女都会掐辫子。“以前是能给家里贴补点油盐酱醋,现在一年下来能挣个2000多元。”一位村民介绍说。

  据了解,早在20世纪60年代,鹿邑县委就把草编纳入县经济发展纲要,以城郊乡赵楼村为中心,辐射穆店、贾滩、赵村、杨湖口等20多个乡村,附近郸城、柘城、亳州等地的收购商贩常去鹿邑收草辫子,当时赵楼村已经有9家漂辫子作坊。

  漂辫子就是用传统的颜料加白,这样看起来更加美观大方,而且透气、纳凉、轻便、遮阳、吸汗、耐用。鹿邑县国营草制品厂建立后,其草帽、草篮出口日本等国家。“我从上世纪60年代末到2000年之间多次在河南日报上报道过鹿邑草编,那时候的城郊乡赵楼村是典型的草编村草帽村。”85岁的退休干部胡海云说。

  近几年,赵楼村年加工销售草帽2000万顶,草帽加工生产在全国名列前茅,每到春夏换季时节,全国草帽商家云集、车辆排队,等待着赵楼草帽装车发往全国各地。

  小小草帽,助力村民致富小康

  当地村民介绍说,上世纪80年代,仅赵楼村就发展了15家草帽加工厂,其中大型的有3家,村前村后麦地里晾晒着漂白的草帽辫子,一行行远远看着像一群穿白纱的姑娘,在绿色麦田映衬下,洋溢着青春绚丽的气息。

  “县里发展草编草帽产业,决定筹建赵楼村草编文化博物馆,把草编历史、传统文化、草编土工艺技术体现出来,搜寻一些老草帽、工具、民间手工用具,整理一批老图片和文字资料,把赵楼特色草编文化凝聚成大众乡愁文化氛围。”3月22日,鸣鹿办事处书记冯超告诉记者。

  位于赵楼村中心位置的草编文化博物馆,占地面积400平方米,展厅后墙上悬挂着“中国第一草帽”,帽子直径4米多,总重量158千克,帽子用掉20000米长辫子,5人轮流加工制作,一个月完成此帽。

  据赵楼村支部书记、规模最大的草帽加工厂负责人赵心银介绍,他父亲曾是鹿邑一带最早的收辫子专业户。在他父亲影响下,逐渐形成了庞大的走乡串街的收辫子队伍。现在,以赵楼为中心十里八村有着加工草帽的近万名熟练工人,为鹿邑草帽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证。

  对鹿邑草编有着浓厚情结的摄影师胡海云老先生回忆,鹿邑草帽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经常参加涉外经济科技交流。每一次外国人对鹿邑草帽爱不释手,回国前都要买些草帽当作纪念品,而鹿邑也成为草帽外交的发源地。

  “发展产业,最大的优势是群众基础,编业虽小,可不能小看,草编的每个环节落地,都能让群众受益。”“它看起来土,做起来洋,掐辫子也能掐来外汇。”鹿邑县的领导逢会必讲这些道理。

  小的做大、土的做“洋”,需要下的功夫还真不少。最重要的就是对传统编织进行技术创新,给草帽增加文化含量,运用信息技术转变生产、销售方式。“我做的草帽一顶卖不到10块钱,儿子现在做的帽子能卖到3000元。”做了一辈子草编生意的牛继全感慨不已。

  “数百年的草编技术,广泛的群众基础,尤其增加草帽的文化附加值,借力信息化,使我们的草编产业韧性十足。其深加工艺术品出口可赚外汇,研发后劲足。”赵楼村党支部书记赵心银说。

  以前,鹿邑草编产业已经走上了国内市场,现在结合现代工艺实现从“先生产后推销”到“先订单后生产”的转变。有的草帽价格从时尚工艺的角度涨到千元以上,草帽的深加工和向国际市场转卖,带动更多的妇女在家里就业并照顾家庭。

  目前,鹿邑赵楼村把草编扶贫当成重点来抓,安置贫困户19户35人就业,工资发放是普通工人的一倍,19户实现全部脱贫。贫困户赵圣恩逢人就“谝”:“村里编草帽还能分红,工资又高,俺家走上了致富道路。”

关键字: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游客请勾选
            
地址:郑州市经一路省政府四号楼 邮政编码:450000
联系电话:0371-55313503 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版权所有·豫网 Copygight © 2016 yuwang1.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公网安备 41010402002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