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展为媒,引客入桂。8月23日,2023年广西旅游商品精品展示展销活动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融媒体中心展开,本次活动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活动内容包括广西旅游商品获奖作品展示、广西非遗手工技艺类商品和老字号商品展示、广西旅游商品知名品牌展示。来自广西14个设区市的相关文化企业、旅游企业、非遗工坊以及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现场带来了五色糯米饭、老友粉、螺蛳粉、瑶族油茶等非遗美食,北海贝雕、瑶族医药、玉林羽毛画等非遗商品,种类繁多、琳琅满目,本次活动持续至今年底结束。 在活动中,我们看到了非遗的绚丽多彩,品味着广西非遗的独特魅力和珍贵价值,更感受到了非遗传承人、工艺师们对“非遗”的执着和热爱。让我们聚焦广西非遗手工技艺类商品和老字号商品展示——南宁古建筑营造技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市级非遗传承人周涛敞开心扉,讲述了“一座建筑就是一段历史”的故事,就让我们一起聆听她的守艺心得吧。 广西旅游商品精品展示展销活动展厅。(广西非遗协会供图) 记者(以下简称“记”):请您先进行自我介绍。 周涛(以下简称“周”):大家好,我叫周涛,是南宁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南宁古建筑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南宁古建筑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周涛。(实习生 伍怡霏 摄) 记: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南宁古建筑营造技艺吧。 周:南宁古建筑营造技艺的发展是比较久远的。目前来说,在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民用建筑和公共建筑,包括民国时期的建筑,都可以称为古建筑。南宁古建筑融合了壮、汉、苗、瑶等多民族的建筑特色,它的营造技艺包含了木作、土作、瓦作、彩绘、裱糊作、搭彩作、油漆作等工艺。我的家族一直都从事古建筑营造这一门技术工,后面慢慢发展,就作为家族传承的事业,一代代的传承下来。 记:南宁古建筑营造技艺有什么特点?建筑的风格来源于哪里? 周:古建筑营造技艺最大的特点是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建筑的风格来源于我们本地当时的建筑材料、地理环境。另一方面,当时会有华侨建筑师来南宁,也有外地的商人来到南宁经商、旅居,他们建起来的房子,对我们建筑的风格也有一定的影响。比如新会书院,由旅居南宁的广东新会籍人士集资兴建,它就具有岭南特色。 古建筑微观模型展示。(实习生 伍怡霏 摄) 记:您觉得古建筑对当代人有什么意义? 周:我认为一座建筑就是一段历史,有些建筑还是后人学习的“范本”。比如说我们古建筑中运用到的榫卯结构,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极为精巧。许多新的工艺比如说一些现代的包装盒就运用了这种技术。 记:能讲讲您的学艺之路吗? 周:我从小就热爱古建筑营造,大概八九岁的时候,我就跟着父亲出入建筑工地。读书的时候,我没有别的兴趣爱好,就是喜欢用图画本把书本上的建筑临摹下来,还会用彩色笔或者彩铅上色。在记忆中,我很少逛街,但是如果哪里有建筑是没有见过的,我就喜欢去看看。读完书出来,大概2000年的时候,我开始学习这项技艺,将自己的爱好变成事业,从事古建筑、古村落保护、仿古建筑营造等工作。我参与过上海七宝老街的修复、横州市伏波庙钟鼓楼与廊殿修缮,目前专注于广西古建筑全榫卯微缩模型的研发。 对话周涛。(实习生 伍怡霏 摄) 记:您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模型作品有哪些? 周:我制作过的模型有侗族的鼓楼、壮族的干栏式建筑和毛南族的干栏式建筑。《独柱鼓楼》这个作品在2021年获得了由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组织开展的“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赛金奖。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原创作品,我给它起名叫《开门大吉》,这个作品属于民居,包含了门头、门框、可以开关的大门、瓦顶等等结构。模型上的门联孩子们可以自己写,我想让孩子们在拼装的过程中学习民居文化、家风文化,增强他们的创造能力。 壮乡吊脚楼、侗族鼓楼等微观模型。(实习生 伍怡霏 摄) 记:南宁古建筑营造技艺传承的难点在哪里? 周:一个是人才的衔接,独特的营造技艺要经过艰苦的学习、实践才能出师,营造技艺不但需要有过硬的基本功,还需要有丰富的文化知识积累,培养一位成熟的匠师,没有办法一蹴而就的。我们广西很多地方的古建筑是因为比较偏僻才得以保留,它的施工环境不是很理想,很多时候都是露天操作,所以很多年轻人不会选择从事这一行。另一个难点是建筑材料的选择,古建筑修缮工作讲求“修旧如旧”,像一些很古老的建筑,我们很难再找到一模一样的建材进行修复与复刻了。 记:在南宁古建筑营造技艺的传承中您有哪些创新与规划? 周:南宁古建筑营造技艺需要更多的人去了解它、运用它、推动它,才是对它最好的保护。所以我现在有进行“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活动,还研发出了可以拼装的古建筑榫卯模型。不仅仅在校园中很受欢迎,有些古建筑的爱好者也会收藏。我还会带着学生到古建筑群的现场去测量,讲解它为什么要这么建,结合当下的情况我们应该怎么样保护它。
周涛指导孩子们进行古建筑模型拼装。(实习生 伍怡霏 摄) 记:您认为保护、传承或推广非遗文化有何意义?如何加强对非遗的保护? 周:南宁古建筑营造技艺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传承推广这项非遗技艺能够更好地保留传统建筑文化,让我们记住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还可以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同时,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推动创新创业。 保护非遗我们一定要“走出去”。不单单是我们传承者要走出去学习,还要吸引更多的人来学习这项技艺。我们还可以将其他地方的建筑工艺融合进来,共同创新发展,寻找更多的方式进行传承。 |
- 上一篇:自古英雄出少年 ——八岁女孩赵英被中国乒乓球学院少年班录取
- 下一篇:返回列表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 发表评论 | 共有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