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女子当户织布,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男耕女织”社会分工的真实写照。每次读到这句辞,我就会想起母亲当年为我们织布做衣的情景。母亲为一家人专注劳作的身影,是我心目中最优雅美好的形象。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做衣服、做铺盖用的都是土织布。小时候家里有一台织布机,勤劳的母亲从不闲着,一有时间就去织布。织好的布一部分拿去卖,一部分留作家用。全家人所穿衣服的布料,包括床上铺的盖的,都是母亲用木制的织布机一梭一梭地织出来的。母亲的织布技术很好,不仅织得快,而且织得平整,还会织很多花样——条纹的做被子、格子的做床单、颜色鲜艳的就给我们姐妹三个做衣服。“缫丝织帛犹努力,变缉撩机苦难织”。可想而知,母亲当年为了我们能穿上带花纹的衣服,付出了多少心血! 时至今日,母亲当户织布的形象仍清晰而深刻地印在我的心上。母亲的两只脚交替踩动织布机下面的踏板,经线就会上下拉开,她的左手向上推动横木,右手拿着牵纬线的梭子往左边扔,让梭子轻盈地穿过其中的空隙;紧接着,她左手把横木往下使劲一拉,一根纬线就和经线紧密地织在了一起。一条条棉线在母亲手中神奇地变成了一匹匹粗布。随着机杼声,母亲把对子女的关爱和对全家人的责任倾注了进去,织进去的是母亲的心血,编织的是子女的前程和全家人的生活。尤其是每年的冬天,母亲经常会在悬挂的马灯下织布。“车转轻雷秋纺雪,弓弯半月夜弹云”。夜深人静,灯光暗淡,母亲脚踩踏板,两手交替传递着木梭,俨然一副南北朝时期沈约《夜夜曲》中的情景:“孤灯暧不明,寒机晓犹织。”看着她娴熟的动作,我钦佩不已;听着织布机发出的有节奏的声音,我心里产生一种莫名的踏实感。母亲的织布声犹如一曲优美的催眠曲,经常伴着我们兄弟姐妹入眠;它又如一曲明快的冲锋号,催着我们黎明醒来。直到现在,我的耳际仿佛还萦绕着那有力而动听的织布声。 我曾多次趁母亲不在的时候偷偷跑进老房子,坐到织布机前学织布,但每次都能被母亲察觉,我一直不明白怎么回事。后来母亲告诉我,由于我年龄小,拉柱子的时候力气不够,织的布不够密实,也不平整,一眼就看出来了。不过母亲没有指责我,只是告诉我怎么才能够织得更好。 小时候逢年过节,母亲都会挑灯夜战,给家里每个人都做一件新衣服。 后来人们不再穿粗布衣,织布的机会也就不多了。但是母亲还会在农闲时织些布,让我们做被里、床单。母亲说:“粗布耐用,做床单睡着舒服。” 虽然我没能把织布的技术练得像母亲一样熟练,但对织布机却有很深的感情。后来老房子拆迁,很多东西在搬家的时候扔掉了。我跟母亲说织布机不能丢,一定要留着。母亲问我:“留着有什么用?”我说:“用来回忆。”母亲真的没有把它扔掉,一直把它放在老院的南屋里。母亲问我准备用来派什么用场?我意味深长地说:“用处很大,留着吧。”其实,我也没有什么用处,就是不舍得把它扔掉,因为它寄托了我对往日的依恋、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母亲的情感。直到现在,每当隆冬将至,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当年粗布衣裹身御寒的情景,从心底深处升起阵阵温暖与感动,也会想起那些“为求全家今冬暖,机杼终年织妇勤”的日子。每次回老家,我都会和母亲聊起她当年织棉布的情景,她心中也会有无限感慨,因为那不仅仅是劳作,那是母亲当年的精神支柱,也是她对孩子们深沉的呵护。 作者档案 高闰青,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授、教育学博士,焦作市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主任。 |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 发表评论 | 共有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