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违法广告伪装伎俩层出?频频踩线扰乱网络环境
时间:2018-03-01 17:47:58 | 来源:人民日报 | 作者:

  言之有物、形式新颖的互联网广告,同样令人心动。在客观事实和数据基础上,引入新奇技术、设计新颖形式、运用新鲜语言,优质广告可以与其他互联网优质内容相得益彰,为用户呈上满桌内容盛宴

  日前,国家工商总局下发通知,将以社会影响大、覆盖面广的门户网站、搜索引擎、电子商务平台、移动客户端和新媒体账户等互联网媒介为重点,集中整治一批社会影响恶劣、危害人民群众人身财产安全的虚假违法互联网广告。

  从《互联网广告管理暂行办法》落地实施,到全国互联网广告监测中心启用运行,近年来针对互联网广告乱象的整治力度不断升级。重拳整治,效果初显,全国互联网广告的违法率已从早先的7.1%降至1.98%。

  事实上,虚假违法互联网广告中,明目张胆者少了,瞒天过海者仍有不少,只是形式更具隐蔽性、包装更有欺骗性。一篇养生文章,可以堂而皇之将普通食品吹嘘成具备保健功能或药效;一条短视频,可以频频闪现信用卡套现、假学历招生等画面字样;推荐攻略、论坛回帖等,与促销信息、广告软文之间的界限日渐模糊,无孔不入又难以甄别。

  “信息即广告,广告即信息”,有时既让用户迷惑,也给监测监管出了难题。

  为何违法广告的伪装伎俩层出,越藏越深?

  经济学家赫伯特·西蒙曾说过:“随着信息的发展,有价值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有人说互联网经济的本质是注意力经济,而广告的销售诉求同样建立在被注意的基础上。现实中,用户并不愿意看太多广告。从自媒体文章到新闻推送,从视频网站到网络游戏,用户主动接触不同的互联网媒介,却也自觉不自觉地回避广告。互联网广告要让更多用户“注意到”,伪装得“不像广告”成了一条“捷径”。

  为此,一些广告主、广告经营发布商,有意无意忽视把关审核,想方设法“包装”互联网广告,套路越来越深。

  形式“借筒发声”,依托微博动态、朋友圈分享、公众号文章等;内容“借鸡下蛋”,先做好新闻热点的吸引、心灵鸡汤的铺垫,再以“神转折”推介商品;运作“借力发力”,有的假借新闻资讯之名不按规定标注广告标识,有的以低俗出位画面博人眼球、诱使点击……

  暗藏糟粕、频频踩线的虚假违法广告,犹如一股混浊的网络“泥石流”,极大扰乱网络环境,也给社会生产生活带来损害。

  治病需找病因,更需除病灶。目前,全国互联网广告监测中心已采集发布广告信息10.6亿次,发现违法广告23万条次,上报违法案件线索4740批次。要想让网络违法广告“泥石流”真正化作“清流”,技术监测仅是第一步,下阶段监管部门还需在监控广度、识别精度和整治力度上多管齐下,组合出击,形成长效。

  其实,用户排斥虚假违法广告,却不会拒绝真正优质的内容。言之有物、形式新颖的互联网广告,同样令人心动。在客观事实和数据基础上,引入新奇技术、设计新颖形式、运用新鲜语言,优质广告可以与其他互联网优质内容相得益彰,为用户呈上满桌内容盛宴。

关键字: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游客请勾选
            
地址:郑州市经一路省政府四号楼 邮政编码:450000
联系电话:0371-55313503 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版权所有·豫网 Copygight © 2016 yuwang1.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公网安备 41010402002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