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召开的国家发改委新闻发布会上,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针对宏观经济运行情况提出三大措施,其中“稳住汽车等消费大头,破除汽车消费限制,调整汽车限购政策”等内容,在当下疲软的车市环境下,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背景】汽车消费低迷市场亟须鼓励消费政策 根据中汽协最新数据显示,1~10月国内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044.4万辆和2065.2万辆,产销量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10.4%和9.7%。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已连续4个月下滑,10月份降幅高达45.6%,据此推测全年将可能出现负增长。汽车界专家、资深人士廖振波认为:“我国从2002年开始,乘用车平均每年10%~15%的年增长率,经过16年后,从去年开始下滑。今年1~10月份,下滑幅度超过了8%,这对经济发展非常不利。” 在传统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市场疲软的大背景下,需要进一步的政策措施刺激汽车消费。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助理陈士华表示:“汽车作为经济支柱产业,大概占到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的10%左右,前两年甚至超过了10%。之所以要把汽车消费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是因为它对上下游的拉动作用都很强,比如对上游的原材料、工业产品、装备产品等,都有直接的促进作用。汽车工业一年的销售收入应该接近9万亿,对下游的拉动可能作用要放大好几倍。上下游的就业人口加一起就几千万的容量。” 【措施】破除汽车消费限制逐步放宽或取消限购 新闻发布会上,孟玮针对宏观经济运行情况提出三大措施。其中在“稳住汽车等消费大头”里,孟玮指出,要破除汽车消费限制,探索推行逐步放宽或取消限购的具体措施,推动汽车限购政策向引导使用政策转变。 其实,早在今年6月份国家发改委等多部门就明确提出,着力破除限制汽车消费的市场壁垒,严禁各地出台新的汽车限购规定,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消费应用。紧接着,8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更是明确提出实施汽车限购的地区要结合实际情况,探索推行逐步放宽或取消限购的具体措施,有条件的地方对购置新能源汽车给予积极支持。并且明确了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推进农村车辆消费升级、培育汽车特色消费市场、加快二手车流通等几方面实施措施。 【落实】全国多省市对限购“松绑”汽车市场有望“回暖” 今年以来,全国实施汽车限购的城市,已在不同程度上放宽了政策口子。5月份,广东省提出逐步放宽广州、深圳市汽车摇号和竞拍指标,扩大准购规模。9月份,贵州省发改委等九单位在联合下发的《关于促进汽车消费市场持续健康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中提出,2019年贵阳市号牌发放量在2018年基础上增加3万个以上,并根据具体情况实时取消小客车专段号牌摇号等。与此同时,西安、昆明等城市也在陆续跟进放宽限购。 根据此前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介绍,从10月份数据看,今年以来持续低位增长的汽车生产出现“回暖”迹象,10月份当月汽车产量降幅收窄,汽车行业增加值增长4.9%,比上月加快4.4个百分点。从内部来看,SUV、MPV这些车型的产量都是由降转升,说明汽车行业转型升级也在继续向前推进。 【声音】汽车市场仍有空间刺激措施要“因地制宜” 根据世界银行发布数据显示,美国汽车保有量837辆/千人、日本591辆/千人、中国173辆/千人。对此,汽车与社会发展咨询研究中心主任周立群分析:“从千人保有量可以看出,中国汽车工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对整体中国汽车市场发展前景仍保持乐观态度,预计中国汽车年销量将在3500万辆左右。当然,如果西部等地区发展迅速的话,或许将有巨大突破。” 也有专家认为取消或者放宽汽车消费限制要“因地制宜”。比如“北上广”这样的一线城市,如果一下子放开限制,交通压力是承受不了的,应该是个逐步放开的过程。此外,新增的购车指标可以往新能源汽车上倾斜,鼓励新能源汽车消费,让真正有用车需求的人能够买到车。 清华大学汽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显君表示:“取消不合理限制、限行限购是没问题的,但重要的是提高地方政府的交通规划和管理能力。规划能力提高不上去,随之而来的交通拥堵、停车难等问题,也会成为限制消费者购置新车的重要因素。” 郑州市民孙先生就坦言:现在开车上下班有两难,一是行车难,二是停车难。有了孩子家里早就需要第二辆车了,不是不想买,看看小区和公司饱和的停车位,还有现在早晚高峰的拥堵情况,犹豫再三还是没有买。 郑州一家经销商负责人也表示,刺激消费的政策落地,会有一定的提振作用,尤其是对那些被限购政策限制了消费力的城市作用会更加明显,但是并不能从本质上提高销量。对于郑州、成都、苏州这些机动车保有量同样很高却没有限购的城市而言,仅仅依靠限购松绑还不够,比如在二手车、汽车报废、置换等方面着手,也会进一步促进新车市场的消费。 |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 发表评论 | 共有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