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宝市西南部伏牛山、小秦岭山脉交会处的朱阳镇,海拔千米,层峦叠翠。站在朱阳,抬头一望便是灵秀:北可见巍峨的小秦岭,向西有雄伟俊秀的佛山,南临弘农涧水环绕青翠,向东是碧波荡漾的龙湖。相传,朱阳是太阳的故乡,是女娲炼出五彩石补天羽化成太阳鸟的地方。 万水千山,红色记忆,物产丰饶,富甲一方,朱阳镇上的中国传统村落两岔河村和朱阳村,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在风中向人们讲述着耕云种月的神奇往事。 ◎源头活水 100多座伏牛山山峰、30多座小秦岭山峰层层环抱着朱阳镇,西河、木子河等10余条河流穿境而过,深山峡谷,富藏黄金。北魏时置朱阳郡,隋唐时设朱阳县,朱阳素有“中原重镇”之称。 盛夏时节,草木葱茏,一条宽大的弘农涧穿越古城而过,水量充沛,波澜不惊,散射出点点金光。两岸少有行人,水面多了一份闲适。 道路整洁,车行迅速,出朱阳镇西南,沿弘农涧河水前行。到三道河桥时,河谷越来越窄,山涧中仅一条小路,地势陡峭,水流湍急,怪石嶙峋。抬头看去,古树藤蔓交错生长,或缠绕岩石,或屹立青岩,或飘逸岩缝,或倒映水面,绿意盈盈。山谷寂寂无声,只有鸟儿在呼朋唤友,声声清脆。 又前行近40公里,河水旁,绿树间,闪出几间房舍,几户人家,小村庄躲在了大山深处,它因居于两条河流的交汇处,得名两岔河村。 弘农涧的主要源头,缓缓流过小村庄。当地人习惯把发源于伏牛山脉朱阳镇芋元西的小支流南河,称为南弘农涧,把发源于秦岭小山脉朱阳老虎沟藏珠峪的小支流西河,称为西弘农涧,两河交汇后悠悠向南。 古老的弘农涧在战国时被称为门水,《山海经》中有:“门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河。”后又被称为鸿胪涧、鸿关水、鸿胪水、洪溜涧河和弘农河。北魏《水经注》中说它:“故谓斯川为鸿胪涧,鸿关之名,乃起是矣。”清代《读史方舆纪要》中说:“弘农涧,在县治西。会崤、渑诸水,北入于河。” 古籍中的“河”指的是黄河,弘农涧全长88公里,跨越峡谷,穿行灵宝,经函谷关北流入黄河。灵宝深得其滋养,称弘农涧为母亲河。 汉元鼎三年(前114年),函谷关迁至新安县,同年在函谷关故关置县,因弘农涧而得名弘农郡,设立之初,管辖范围包括今天的三门峡市、南阳市西部以及陕西省东南部的商洛市,是军事政治要地。 隐匿深山的两岔河村,水源充沛,山泉水顺山势而下,沿河谷又形成多条小河流。村庄呈南北走向,形态狭长,四面环山,树林茂盛。小村犹如天助,山脉是天然防御的屏障,河流带来丰富的水源,在河道的平坦处,人们开垦出一片片农田,一层层梯田。从远处望去,一条条绿色曲线或平行或交叉,若隐若现,美如画卷。 在一条南北向的河谷中,东高、许家楼和老婆沟三地的房屋依山而建,清一色的青砖蓝瓦四合院。据记载,明末清初,名医胡俊海为躲避战乱,来此定居,家族世代行医,名气颇大,后代180多人纷纷建起房屋,渐成村民聚落。 石砌的老井,保留着井绳磨出的槽痕,叮叮咣咣的响声从井底泛上来。房屋四周撑开一棵大树,都是苍劲虬枝,刚强的筋骨,不知走过多少时光。就这些树木,也让古村落与外面的世界有了疏离。 灶台上,铁锅还留有余温;草丛间,有群鸡在觅食,羽毛斑斓的公鸡振动翅膀,哗啦啦就飞上了树枝;山坡上,几头老牛还在悠闲吃草;偶尔还能传来一两声狗吠,有的房前屋后有几方油绿的菜地……纯然的生活场景让人几多感动。 少有人来的小山庄,村民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一切停留在了从前慢。 ◎鱼水深情 朱阳镇朱阳村居于秦岭南麓,弘农涧两岸,依山势建寨,遥相对应,气势恢宏。朱姓人家最早来此居住,又因地处大山南向阳的一面,村庄得名为朱阳村。古城坐北朝南,雄踞二层地台之上。 朱阳村南部的烟火崖自然村,东、西、南三面为坡岭,北临弘农涧,借用自然之势,形成一处平坦的崖台。 烟火崖最高处,是一烽火台,周长60米,高6米,平台呈半圆形。站在烽火台上,视野开阔,层层梯田,尽收眼底,东北可望五亩乡梁凹烽火台,西南可望董家埝烽火台。村民说,烽火台周围,经常能翻出来好多陶片,专家说,那是战国与汉唐时期的陶土与灰片。 山野间的风呼呼作响,枪林弹雨的战场好似扑面而来。 1936年10月8日,红二十五军74师派出8个侦察兵,乔装成吹鼓手,来到灵宝秦池联保处,侦察敌情。10月11日,陈先瑞、李隆贵率领红74师,从卢氏的木桐来到朱阳镇的下河村、秦池村,一举打垮了秦池地方保安团,吓死了保长吴凤仪,并放火烧毁了敌保安处的炮楼。后来,他们又消灭了保安团的黑衣队,兵分两路,会合在朱阳镇东南制高点烟火崖村。 朱阳保安团并不甘心,在红军扎脚未定的时候,突然向红军发起进攻,敌我双方就在烟火崖下的朱阳街上展开一场激战。红军战士越战越勇,把保安团打得逃离到山下的莲花寨。 大战之后,红军队伍在烟火崖四个场地上宿营休息,又从烟火崖经运头、董寨到小河,经过老虎沟卢灵关向陕西陈耳迂回。 朱阳镇村民范长新听老人们说,那天晚上,沟底的部队如同长龙一般向山上的烟火崖盘旋,逃到山上躲避的村民看在眼里,慌在心里,像挂了个秤锤,摇摆不定,担心自家的东西被抢走。仗打完了,村民急着下山回村,推门一看,连一根火柴棒也没少。他说,有的红军住在村民家里,把吃过的面、油、盐,穿过的村民鞋子,详细写在了纸条上,放了铜钱。红军还铡草喂了牲口,走时把屋里屋外打扫干净。 鱼水深情,百姓极为感动。贫苦农民刘永福、李月婷夫妇,请求部队留下两名重伤员,由他们来照顾。他们洗伤换药,烧饭端茶,细心备至。为了确保伤员的安全,夫妻俩夜以继日,在土窑洞的炕头下,挖出一个地洞,看到有人来时,紧急让伤员躲进去。在两人的悉心照料下,两名伤员伤势迅速好转,痊愈归队。不幸的是,这件事情被国民党民团知道后,把刘永福一家残酷杀害。 村民忘不了红色往事,在烟火崖烽火台、烟火崖红军会师宿营地旧址、烟火崖抗日战争碉堡和防御工事的旧址上,遍插红旗。火红的旗帜在风中飘扬,让人轻易就踏入昔日的场景,回忆从前。 烽火台下,一棵古老的皂角树郁郁葱葱,树干遒劲,支撑起庞大的树冠,如同巨伞。古树高十余米,树干直径2.4米,四人尚不能将其合围。日久年深,树干已然中空,一成年人栖身其中仍有空余。三三两两的村民喜欢来到老树前祈福,也喜欢坐在树下,聊聊前尘往事和说不完的你我他。 ◎塬上老宅 一路上车子迂回腾挪,向山上盘旋,山峰障眼,土塬绊路,林木茂盛,野草蓬茸。朱阳村村民说,从前塬上都是密密麻麻的林木,是一个避乱逍遥的好地方。 忽见一只鸟儿,栖息在老宅的檐角上,以一种安详的姿态眺望远方,尔后清脆呼唤着离去,或许是见到了山水,也寻到了故乡。 塬上老宅是清代郭家大院,三座院落,坐北朝南,大小相等,形式相同,四合院结构,它始建于清代嘉庆年间,距今约200余年。 郭氏后人说,明代最早迁移到此的郭氏兄弟,看中了这里远离城镇、背靠塬岭的隐蔽性,在此落脚。烟火崖自然村完全隐没在了青山苍翠的山岭后,站在朱阳街上,看不到村庄里任意一处的民居。 院落中间为主厅,东西两侧为厢房,房屋为两层。檐下饰有木板窄廊,墙角用精心打制的石条铺就。三座院落依山势而建,大门都设在厅房的北侧,并占用了一间房屋的面积,使得院落房屋的后墙和山墙自然成了院墙。 木雕大门,砖雕垂柱,或石或木的精美雕花,组合成松鹤延年、喜鹊登梅、福寿双全等吉祥图案。曾经的主人,或许是在四合院里养花种草,几世同堂,过着清闲安逸的生活,同享天伦欢愉的乐趣。他们将美好的祈愿插进老式花瓶,将寻常的故事锁进木质抽屉里。四合院是他们生命的居所,心灵的故乡,在这里,他们永远守护着自己的梦想。 院落的大门上,曾有一块匾额,是清代道光年间,灵宝县令王稼瑞所题写,如今被存放在厢房的阁楼上。黑色的木匾上,“忠厚可风”四个正楷大字敦厚圆润,字迹虽有些伤损,仍让人遥想起当年郭氏家族的显赫。 郭氏在这院落中延续了近十代人,每逢家族有红白喜事,150多口人还是喜欢聚集于此,十分热闹。 阳光浅淡,一地碎影,老宅院里,有的厅房有些坍塌,垂柱裸露,有的精雕细刻任由光阴消磨,斑驳老旧,再无当年的风采。人有悲欢,月有盈亏,楼有兴废,往事掠过行人的衣袖,犹如听到了流年的叹息。 ◎精雕细刻 剪一片闲逸时光,一个人行走在朱阳村的小巷里,如同走在了一条通向过往的长廊,这里的悠闲和缓慢,会让人误以为年华忘记了转换。 屈家旧宅的大门是一条过道,门上部有天花板和走马板,两边有砖雕垂柱,垂柱间有砖雕花纹,门上是砖雕匾额,上刻“忠厚传家”四个字。两侧砖雕对联,上联是“创业维艰务本节俭”,下联为“守成不易应戒奢华”。门下的青石门墩上,云纹环绕,刻有孔子绝粮、颜回讨饭等故事。右侧上方阴刻着“民国戊寅”(1938年)。 大门两侧各有一个大幅砖雕,高2.3米、宽1.27米,雕花精致,极为考究。左侧有喜鹊登梅、牡丹和鹿等11组图案,右侧为蝙蝠、二龙戏珠和喜鹊登梅等11组图案。迎面的砖雕影壁上,硕大的“福”字立于中央,周边用细碎的蔓草、莲花、云纹等雕饰。木门上,龙、凤、麒麟的图案造型生动,栩栩如生。 正方客厅的大门两侧,木雕对联清晰,上联为“对亲友问天良总求无愧”,下联为“为儿孙留地步要学吃亏”。 有古旧的气息从残损的门板上,从斑驳的墙粉中,从青石的缝隙里透露出来,牵引着路人的向往。百年小巷,历经枯荣,吱吱呀呀的木门,为来者开启昨天的记忆。村民说,屈家当年家境丰厚,又乐善好施,在灵宝一带威信颇高。 四合院落满风尘,像沧桑老人,平和讲述风云故事,而这院落里,也分明飘落过杏花烟雨,收藏过朗朗明月。世间总有太多的繁华,撩拨着平凡人本就不平和的心境,摩挲着细腻入微的砖饰,似乎能感受到主人那份向往平实的心境。 清代张家的四合院旧宅,坐北朝南,存有东、西厢房,面阔三间,屋顶有砖雕牡丹花草纹脊,正面有兰瓦,檐下有木板楼,楼前有横额,横额为木雕花草纹。东厢房的影壁上,砖雕花卉细细密密,仙鹤、飞鹿呼之欲出,足见匠心。 学者李伟说,河南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人们所追求的“以礼为本,注重中和”等固有思想观念的影响下,传统民居形成了符合儒家文化标准的独特的建筑体系。 朱阳村的民居砖石雕刻,极大美化和装饰了住宅。雕刻题材并非随心无欲,都有自己的寓意与内涵,承载着居住者的美好愿望。历史典故、山水人物、字画花鸟等多种因素,凸显出较为浓郁的地域气息,是当地文化和工艺技巧水平的集中体现。 民居还体现了儒家的中庸之道与追求实用特性的完美融合。它们体量普遍不大,多为三开间,砖木结构承重,屋顶以硬山为主,前后封檐,整体外形变化较小。建筑墙体多采用外面青砖里面土石,或者中间填土石外面为青砖。无论是经济性、耐久性还是热工性能,都很优秀,且各种材料间的连接安全可靠。这些民居自然而有节制,大气而不失精致。建筑装饰精巧生动,繁简对比恰当,有着北方传统民居建筑凝重、简素的特征。 晚风拂过山间,彩霞铺满天际,行走在蜿蜒古道上,朱阳村更有了一种格调。时光经年,物是人非,但大地依然是原来的模样,始终有种子在旺盛生长。 |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 发表评论 | 共有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