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合龙祥:行走山西大同阳高县古堡 与历史人文景观邂逅
时间:2020-08-21 11:49:12 | 来源:濮阳文化网 | 作者:

  应山西著名爱心企业家康小飞兄长诚意邀请,有幸走进山西大同阳高县,在这里亲眼目睹了古堡历时五百余年历史尘埃下的人文景观,古堡保存着原始的历史风貌,依山而建的土窑、大殿、土城墙、弧形拱桥,与蔚蓝的天空勾勒成了一副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风光。  

  一段长长的弧形拱桥,主体由巨石构建而成,展示出之前在没有大型机械化的情况下人们所掌握的高超的造桥技术。桥体造型优美,外观圆润,给人呈现出柔性之美。前人通过特殊的艺术造型,将重力学的巧妙连接的天衣无缝,丝毫不输于当下科技。经历了岁月风雨的洗刷,长长的拱桥依然非常坚挺的矗立在田地间,无不给人一种生命的高度,让当下人能够感触到历史时空下的生命是那么顽强,令人生起敬畏之心。

  一处山坡,似巨石而形成,显得无比坚硬,然而就在这座山坡之上给了游人莫大的惊喜,在半山腰间有一座引人注目的大殿,大殿所处位置犹如劈开了山体,在其山腹中间修建,就这样一座宏伟庄严的大殿永久安稳的镶嵌在山体里,紧紧的连在一起,正如不可分割的整体,从而增添了几分自然的气息。仿佛大殿的存在注定要与这座山合二为一,才能更好的得到自然庇护。  

  大殿里供奉着道教的神像,至于是供奉着那位神像,我亦说不出个名堂来,只觉神像庄严,令人肃然起敬,对传统文化感到了神秘,因为有供奉神像的地方就有精神信仰的存在,也是约束人们道德的根所在。大殿供奉的不只是神像,更是警醒人们要有一颗自觉自省的心,诸恶莫做,诸善奉行。因为人人心中都存在恶魔与天使,一念之差,就会酿成不同的结果,因此活着就需要有道德的约束,而这个约束的尺度源自对道德的敬畏之心。

  在古堡中,见到了那蓝天下一大片原汁原味的黄土地,黄土地上矗立着人们曾经赖以生存居住的土窑,在小山坡上打个窑洞便是家了。为了让窑洞更加坚固,就会用一些烧好的砖块与石头在窑洞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加工,巧用力学建造圆弧行的门子和窗子,进而让土窑多了几分美感与独特的地域文化。  

  土城墙上嵌着一个小门楼,门子是铜制的。门前竖立着一只狮子和一块大理石的碑文介绍。这道门在很久之前是通往古堡内外的进出口,守护着古堡的安宁。虽然在岁月的打磨下变得老态龙钟,但依旧掩不住它昔日的壮丽风采。大理石碑文上刻有明代古堡,早在1996年的时候就已经被地方政府列为重点文物,可见它的文化价值与历史意义。

  古堡门前的一尊石雕已经显得面目全非,通过形体让人猜测或许是一尊石狮子。石像的外形在风雨的洗礼中已经呈现严重风化的面貌,在加上历史的种种原因,让这座石像消失了原有的雄壮之躯,给人留下更多无限的遐想。  

  在古堡里,可以清晰看到古人建造的砖木结构的土房以及砖石土坯砌造的墙头,不过一切都在时间的打磨下,由光彩变得残垣断壁,有些部位已经坍塌的不成形状。这是最原生态的民俗居住的房屋,曾经给的岁月中完成了人们赋予它们存在的使命,如今留下来的只有它不可磨灭的身形,为当下人诉说百年前的过往经历,这是历史的回忆,记录着喜怒哀乐与文明的变迁。  

  临靠山坡修建的的土窑,业已有百年的历史了这是典型的烧砖加土砖构造的房子,在外墙涂抹了石灰粉来防止雨水的冲刷。或许房屋年岁太高,或许雨水太大,外墙涂抹的石灰已经开始脱落,露出了土砖的原来面目。失去了外墙白石灰的保护,这些土砖便难以经受住狂风暴雨的洗礼,只会加快墙体的腐蚀程度。窗子的造型简单而古朴,反映着平民百姓家的生活状况,以及地方建筑文化的特色。窗户上虽然安装了玻璃,但还可以看到窗上贴的一层窗户纸,在没有玻璃之前,纸张便是窗户遮风挡雨的必备物品,且在国内盛行了数百年的历史。  

  家中条件过得稍微好些的,通过窗户便能够反应出来,越是有钱的,用的窗户越讲究,窗户上边的造型越为复杂,而且更加注重艺术的修饰。  

  走进房屋中,似乎有种穿越之感,一位负责看守的老人说,这房子曾经闹鬼,很少有人敢进这间屋里。为什么有鬼,因何有有鬼一说,不禁的激起了我的思考,或许房屋中曾经的主人不知经历过怎样的恩恩怨怨,非要化成厉鬼来解决前世的夙愿。房中陈列的是约有百年历史的家具用品,镜台、箱柜,油灯,古朴的画面映入眼帘。这些东西已经不再属于我们的年代,或许只有在影视作品中才能看到这些老古董。望着古老的家具,似乎大有返璞归真的感觉。只觉得时间仿佛凝固下来,生活似乎变慢了许多,这种慢生活无不是前人生活的真实写照。他们追求简单,以家为生活重心,没有轰轰烈烈,只有简简单单的生活,却构成了生命的全部。

  望着不远处的旖旎风光,清澈的溜溜,浪漫的苇草,绿色的空山,湛蓝的天空,心中感到十分惬意,有说不出的畅快淋漓。来到这里一切变得慢了起来,远离了尘世的喧闹,只有朴素的宁静与自己作伴。生命何尝不需要这样的生活,让自己回归自然,回归原生态,回顾一下前人走过的人生轨迹,感触一下历史与今天文明的交互,就觉得自己找到了根之所在,益发觉得心中踏实了许多。

 

关键字: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游客请勾选
            
地址:郑州市经一路省政府四号楼 邮政编码:450000
联系电话:0371-55313503 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版权所有·豫网 Copygight © 2016 yuwang1.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公网安备 41010402002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