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居荟萃官寨头
时间:2020-07-31 07:40:17 | 来源:河南日报 | 作者:

  崤山巍巍,黄河滔滔,拥有崤函之固和黄河天险的三门峡陕州,见证了历史上逐鹿中原的风云际会。公元前11世纪,周灭商,分封焦国、虢国于陕地,此地成为西周初期两大统治区域的分界线,“自陕以东,周公主之;自陕以西,召公主之。”陕州地处长安、洛阳两大都城重要节点,地扼两京,如今虽然变迁成为三门峡市陕州区,但其悠久历史、厚重人文仍不时彰显,一个村域面积仅0.36平方公里、户籍人口240余人的小村,陕州区张湾乡官寨头村,有几分引人注目。

  山川形胜崇文地

  官寨头村地处陕州区西部张村塬台地,东依苍龙岭,西有注入黄河的苍龙涧河,小村在苍龙涧、黄河交汇处的三门峡市区向南8公里处。从高空俯视,苍龙岭如巨龙昂首欲飞、龙爪翻腾,而三面环沟、一面依山的官寨头村,恰处于龙爪紧抱之处,是易守难攻之地,这在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中,确为一块山川形胜、风水宝地。

  苍龙岭距史上著名的崤函古道很近,崤函古道为古代中原通往关中的咽喉,是东至洛阳西达长安的交通要道,也是我国古代丝绸之路上一处极其珍贵的文化遗存。在官寨头村西边40公里处,即是战略要塞函谷关。在朝代更迭、战乱频仍的历史长河中,不难想象古人选择在官寨头村安家定居的良苦用心,一是这里土地平坦,二是此处较为隐蔽,林茂粮丰。村落建成之时,既适合生存,又把安全放在了首要位置,因此全部建成了“进村不见房、见树不见人”的下沉式窑洞和靠崖窑及独立式窑洞。

  官寨头村村小人少,自古以来极其重视教育,在缺少识字人、读书人的年代,村里文化人较多,从古到今人才济济。官寨头古名为“官材头”,现在一些地图上仍然如此标注,村民说,本地人去外地当官的人较多,就有了这个名字,后来村里有文化的人把村名改成了官寨头。

  官寨头村崇文厚德、追求上进,人才辈出、延续至今,该村旧时在周边各村中较早办有义学,现在仍把孩子上学作为头等大事。

  窑居村落“活化石”

  数十年前,村里的民居建筑全部为窑洞,属典型的黄土高原沟壑区窑居村落,窑居种类齐全,包含下沉式窑洞、独立式窑洞、靠崖式窑洞,且相对集中,历史悠久,官寨头村“豫西窑洞博物馆”的别称闻名遐迩。

  专家考证,村子里历史最为久远的是元代靠崖式窑洞,建筑面积达1320平方米,修筑于明末的天井下沉式窑洞(俗称地坑院)建筑面积7800平方米,建于明末同时代的独立式窑洞(又称箍窑)的建筑面积也达6500平方米。时至今日,小村中仍然保留着如此规模的窑洞民居,实属罕见。

  地坑院窑洞多用剪纸进行装饰,墙壁多贴上象征安康、和睦的“吉祥花”,顶棚多贴上象征团圆的“富贵花”,窗棂则分别贴上和窑洞功能一致的景物、六畜、庄稼等图案,体现出黄河之滨粗犷豪放、质朴夸张的艺术风格。剪纸除了红色,还有豫西陕州地区特有的黑色,因为历史上的豫西陕州区和晋南,同属夏朝(约前2070年至前1600年)的政治活动中心区域,而夏朝崇尚黑色,认为黑色代表着高贵、权力,黑色剪纸保留着“尚黑”的夏朝遗风。

  官寨头村完好保留着10多座下沉式窑洞民居,俗称地坑院。被称作“地平线下古村落”的地坑院一般需要四个营造步骤,即“向下挖坑、四壁凿洞、穿靴戴帽、美化装饰”,它的设计与传统的阴阳八卦方位密切相关,还与户主“命运”相连,各个窑洞功能明确、布局合理,特别是还能科学地解决排水问题,显示了古人卓越的建筑技能。2011年,以张湾乡官寨头村、张汴乡北营村等为代表的陕州地坑院营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地坑院及其他窑居形式,与黄土密不可分,它就地取材、节省原料,表达出人与土地共生的和谐。在夏季酷热、冬季严寒,尤其是黄河岸边、黄土高原西风凛冽间或风沙弥漫的日子里,地坑院及其他窑居,比地上建筑更有优点,它们坚固耐用、冬暖夏凉、挡风隔音、防震抗震,冬季窑内温度在10摄氏度以上、夏天保持在20摄氏度左右,人称“恒温住宅”。进村不见房、见树不见人,在兵荒马乱的年月中更增添了人们的安全保障。

  80岁的村民石三梅老人身体硬朗、热情好客,带着我们依次参观了自家地坑院,石大娘说:“我这院子是料浆土,窑院很坚固,住着很舒服。”几只鸡悠闲地在地坑院内漫步,院内梨树硕果盈枝,干净整洁、生机盎然。

  古乐在耳豉汁香

  官寨头村的古乐曲牌很多,上点儿年岁的村民,人人会打、人人爱打。每逢春节、元宵节等节庆时日,村里的古乐队往往提前近一个月进行排练。节日期间,村民们前呼后拥、打着彩旗、鸣锣开道,古乐队从沟底到塬上,绕着村子尽兴表演,十分热闹。官寨头村的古乐还常常应邀到周边村子表演,为十里八乡增添了浓浓的节日气氛,留住了美好记忆。

  豆豉是中国人的传统调味食品,已有千年的食用历史。古代称豆豉为“幽菽”,也叫“嗜”,用黄豆或黑豆发酵而成。陕州豉汁历史悠久,食后口舌生香,经久不绝。《本草纲目》中“谷部第二十五卷·谷之四·大豆豉”,特别提到陕县豉汁的药用价值,“诜曰∶陕府豉汁,甚胜常豉。其法以大豆为黄蒸,每一斗,加盐四升,椒四两,春三日、夏二日、冬五日即成。半熟加生姜五两,既洁净且精也。时珍曰:豉,诸大豆皆可为之,以黑豆者入药。有淡豉、咸豉,治病多用淡豉汁及咸者其中心者,非剥皮取心也……”

  陕州豆豉存放十年可以不变质,质量远胜于一般豆豉。文中“诜”,指孟诜,唐朝大臣、著名学者、医学家、食疗学家,从《本草纲目》记载孟诜的话来看,可见陕州豉汁久负盛名。

  这段话记录了陕州豉汁的做法:把大豆蒸熟,每一斗加盐四升,花椒四两,春季三天,夏季两天,冬天五天就可做成,在半熟时加入生姜五两,这样既洁净且精也。李时珍说:熟大豆都可以做豆豉,用黑豆做成的可以入药,豆豉有淡豉和咸豉,治疗时大多使用淡豉汁和咸豉汁,至于使用哪种,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而定。豉心是指盛装豆豉的中心部分,而不是剥开豆豉皮取芯。

  官寨头村有黑豆、黄豆等原料,用羊沟泉水酿造豆豉,一直延续古法制作。

  当地豉汁也很有名,也是沿袭古法:在十月到正月这一段时间,用上好的豆豉三斗,清麻油熬至无烟,用一升熬好的清麻油与豆豉拌匀放在火上蒸熟,摊冷晒干,用清麻油拌匀再蒸透。这样反复三遍。用白盐一斗捣和,再用汤豆豉液三四斗,放进干净的铁锅中,再放些椒、姜、葱、橘丝一起煎熬,煎好剩三分之二的汁液,将煎好的豆豉汁放入不透气的容器中贮藏,味道香美绝佳。

  官寨头村的窑居栉风沐雨,村民们听古乐,饮豉汁,静享岁月,古老的文化犹如苍龙涧河水,蜿蜒绵长,留住历史,记录乡愁。

关键字: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游客请勾选
            
地址:郑州市经一路省政府四号楼 邮政编码:450000
联系电话:0371-55313503 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版权所有·豫网 Copygight © 2016 yuwang1.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公网安备 41010402002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