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 心 提 示 尼罗河文明、两河文明、恒河文明……与这些灿烂文明一样,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也出现在大河流域,出现在黄河中下游。辉煌灿烂的黄河文化在这里绵延不息,“炎黄子孙”成为中华民族最广泛的文化认同。 今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黄河文化是具有感召力、凝聚力的精神纽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为贯彻落实该座谈会的精神,加强黄河郑州段生态保护治理,保护传承黄河文化,经省委编办批准,郑州市黄河生态旅游风景区管理委员会正式更名为郑州黄河文化公园管理委员会。黄河生态旅游风景区管委会更名为郑州黄河文化公园管理委员会,标志着黄河沿线生态保护治理和黄河文化主地标工程的全面启动。 12月9日,在巍巍炎黄巨塑的深情注视下,郑州黄河文化公园管理委员会正式挂牌。沐浴着冬日暖阳,在黄河文化辉映下,全新的标牌散发出夺目的光彩。我们仿佛看到,一条璀璨的文化带在闪耀,一条绿色的生态带在铺陈,一条缤纷的旅游带在延展……下一步,郑州将科学划定黄河文化公园范围,坚持规划设计引领,全面推进黄河生态保护示范区建设,加快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和文化集中展示,丰富文化内涵,讲好黄河故事,提升城市品质,努力打造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滔滔黄河见证沧桑巨变 北临滔滔黄河,南依巍巍邙山,东临京广铁路,西望黄河中下游分界线桃花峪和著名楚汉争霸古战场……郑州黄河文化公园拥有雄浑壮美的大河风光、源远流长的黄河文化。这里是地上“悬河”和黄淮平原的起点,黄土高原的终点,黄河中下游的分界线,形成了博大、雄伟、壮丽、优美的自然景观。 作为国家4A级旅游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风景名胜区和国家水利风景区,该园区融观光旅游、科普教育、弘扬华夏文明于一体,被誉为万里黄河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真没想到,当年吃着风沙看黄河的地方,变成了这么美丽的生态大观园。”初冬时节,登上极目阁远眺黄河,看着大河奔流的壮美风光,从美国回到家乡故地重游的李晓光发出由衷感慨。 该公园前身为郑州邙山提灌站,始建于1970年,主要负责提供郑州源水供应和沿线农业灌溉用水。“上世纪70年代,我们克服艰难险阻,开山修路,植树劳动,架管道,修水池,购苗木,在新开的层层台田上栽植松柏、大枣、核桃、石榴、椿树等适应山区生长的树木,使小顶山成为这一带最早绿化的山头。”参与邙山提灌站建设的不少老职工谈起这段艰苦岁月依然记忆犹新。从1977年始,全市每年开展邙山义务植树活动,至1993年,提灌站周边18个山头全部披上“绿装”,管网也覆盖到山头。近50年来,郑州“黄河人”一直秉承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凭着“不服输”的劲头,经过几代人艰辛努力,终于让昔日的荒山秃岭换了新颜:已建成炎黄广场、中华百位历史名人雕塑群、黄河碑林、黄河地质博物馆等40余处景点,绿化荒山8000余亩,栽植各类树种达400余种,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成为集观光旅游、科普研究、园林绿化、弘扬黄河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性园区。 在众多市民及海内外游客眼中,从最初的郑州邙山提灌站到1981年3月成立的郑州市黄河游览区管理处,再到2002年10月更名为郑州市黄河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2009年7月更名为郑州市黄河生态旅游风景区管理委员会,新近更名为郑州黄河文化公园管理委员会,这片黄土地的每一次华彩蝶变都和着时代发展的强劲节拍,承载着弘扬黄河文化的历史重任,生动诠释着大黄河、大生态、大文化的深刻内涵。 托起生态黄河绿色屏障 每逢春天,星海湖畔的黄色连翘、油菜花迎风开放,疏林广场的三色堇、桃花、海棠、樱花争奇斗艳,远处山坡上各种山花散发出浓郁芬芳…… 一组统计数字成为邙山变绿的生动佐证:郑州黄河文化公园林木总量达百万余棵,核心区域拥有林地380多万平方米、草坪6万余平方米,绿化率达90%以上,为生态郑州支撑起坚实的绿色屏障。 近年来,该景区管委会加大生态项目投入,先后完成水源地综合整治工程、滩区综合整治提升工程以及五龙峰、大禹山、南入口、玫瑰谷基础设施改造工程,地质遗迹保护工程和污水处理站等系列提升改造项目,增加各类乔灌木50余万株,地被及绿地40余万平方米,藤本类植物30余万棵,山体及滩区的环境焕然一新,“青山绿水”的整体景观效果不断呈现,增加的绿地和林木对于涵养水源发挥了重要作用。除种植树木外,从2005年开始,他们还开始大量增加观赏花、果、叶植物,形成“一季彩叶,两季有果,三季有花,四季常绿”新格局。 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绿化建设从山体植树造林、涵养水源向山体、平地及黄河滩区的全面绿化美化、防风固沙、建设生态“氧吧”转变;从一般绿化栽植向精品园林构建转变,让绿色成为母亲河畔一道亮丽的“底色”。据统计,近年来,该园区共栽植乔灌木种类200余种,成功引种驯化各类花木600余种,其中,包括30多种珍稀濒危国家重点保护植物。通过充分保护黄河沿岸原有的湿地水系、地形地貌、自然植被以及历史文化遗存,绿色“锁住”了邙岭风沙源,曾经荒山秃岭、黄沙漫天的山头,变成绿林覆盖、植物多样的“生命绿线”。 尽管已是冬季,登上邙山极目远眺依然能感受到一派绿意。大禹山下碧波荡漾,栈桥蜿延。漫步五龙峰,长约两公里的玫瑰谷幽静雅致,待盛开时节将向市民呈现美丽的玫瑰花海。 讲好厚重郑州黄河故事 黄河奔腾万里流至郑州,终于摆脱山岭的束缚,一改浊浪滔天的气势,呈现宽阔平缓、黄波金浪的风采。母亲河于此诞生了河洛文化、黄帝文化,也筑起了嵩山文化丰碑,孕育了中华民族文明。郑州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程韬光说,在生生不息、博大包容的黄河文化之上,形成了“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的黄河精神。郑州黄河文化公园所处位置是黄河重要的节点,孕育了太多令人神往的“黄河故事”,留下了太多壮美的诗篇。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仰望灿烂的历史星河,夏商周以后,黄河文化以其先进性引领、支撑、推动着中华文化,塑造着中华民族。 自1981年成立郑州市黄河游览区管理处以来,一代代“黄河人”致力于黄河文化的挖掘、收集、整理和弘扬。上世纪80年代,在五龙峰怀抱中修建的黄河母亲“哺育”塑像,吸引成千上万游客来此畅游。2007年4月18日,华夏儿女的心灵坐标—高达106米的炎黄塑像在母亲河畔落成。炎黄广场、黄河碑林、中华百位历史名人雕塑群、万里黄河第一桥遗址、毛主席视察黄河纪念地、黄河地质博物馆等多个文化景观巧妙地与壮美的大河风光融为一体,实现了生态环保和文化的有机融合,既延续了黄河文脉,满足了群众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又有效传播和弘扬了黄河文化,让海内外游客在优美的环境中汲取文化力量,更加坚定文化自信。 黄河流域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多彩,黄河文化把厚重灿烂的一段留给了郑州。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上升国家战略的时代背景下,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推动文旅融合,必将更加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郑州黄河文化公园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雒国栋表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该公园管理委员会将坚决贯彻好、落实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的精神和中央、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抓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机遇,以建设郑州黄河文化公园为抓手,以抓好生态环境保护为契机,努力打造沿黄生态保护示范区;科学划定郑州黄河文化公园范围,坚持高标准规划设计引领,制定相关政策、管理办法;着力挖掘整理黄河文化资源,建设黄河文化新高地;尽快启动一批具有震撼力、影响力的建设项目,丰富文化内涵,实现公园起步区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的发展新格局。 |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 发表评论 | 共有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