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灵动画卷文化古都朝歌
古灵山灵泉妙境 凉水泉花田木屋
研学旅行正当时
林氏根亲聚朝歌
开心摇晃在赵庄
如诗如画沬水园 □本报记者 张莉娜 本报通讯员 张小燕 初冬时节,暖阳洒向朝歌大地,处处跃动着勃勃生机:城市公园飘荡着百姓的欢笑声,云梦山景区迎来南来北往的游客,太行民宿灵泉妙境则让人看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 站在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关键节点,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县域经济发展优势?如何以旅游业发展创造百姓美好生活?在淇县,我们看到了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2016年,淇县成功入围第二批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拉开了从“景区旅游”到“全域旅游”的变革大幕。今天,淇县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以“三文三古三区”为抓手,构建景、城、乡“三位一体”发展格局,积极探索文旅融合发展之路,强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城市转型发展。 几天来,记者穿行于绿水青山之间,这座山水灵动、文化氤氲之城,释放着悠然闲逸的气息,深情铺陈出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的一路锦绣。 凝聚一条心 描绘一张图 统筹一盘棋 以如椽巨笔擘画全域旅游发展蓝图 淇县,古称朝歌,因一部《封神演义》而名扬天下。千百年来,“商卫古都·鬼谷圣地”回荡着女娲补天、比干剖心、鬼谷授徒的远古传奇。今天,放眼这567平方公里的沃土,诗与远方在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温情牵手。 钟灵毓秀的山川、源远流长的文化赋予了淇县发展全域旅游的资源禀赋:殷商文化、鬼谷文化、根亲文化滋养着美丽小城,古城、古镇、古村落错落有致,景区、街区、度假区相映成趣,构成“三文三古三区”的丰富文化内涵。云梦山、古灵山、朝阳山、摘星台、纣王殿等景区与城市街道、美丽乡村及240多处历史文化遗存星罗棋布,形成景、城、乡“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布局,生动演绎着“山水灵动画卷、文化古都朝歌”的全域风光。 全域旅游号角响,东风劲吹势更遒。矢志不渝地走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之路,成了铿锵有力的声音—— 全域旅游成为撬动产业转型发展、提升城市功能、增进民生福祉的新引擎、新动能。淇县果断提出“全域旅游”发展思路,变文化生态“吸引力”为全域旅游“竞争力”,逐步形成了“朝歌古城有看头、A级景区有玩头、乡村旅游有住头、优质服务有恋头、品牌营销有响头、旅游扶贫有甜头、综合监管有抓头、全域发展有奔头”的“八头”效应。 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 一系列顶层设计联合发力,指引全域旅游前进的方向—— 党政统筹,凝聚全域发展“一条心”。淇县把全域旅游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由县委书记任政委、县长任指挥长,9个乡镇办及27个县直部门为成员的创建指挥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党委统揽、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员参与”的协调推动工作机制。 规划先行,描绘多规融合“一张图”。《淇县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与城乡总体规划、南太行古村落群保护和美丽乡村旅游带发展总体规划有效衔接,与国土、交通、农业、林业、水利专项规划及智慧城市建设等有机融合,“旅游产业突破,带动多业融合”的发展格局呼之欲出。 体制改革,走活创新发展“一盘棋”。旅游投融资体制、旅游管理体制、景区运营机制迈出改革新步伐,实现国家扶持资金、产业基金、社会资本等资源的优化组合。从2016年起,淇县每年新增1000万元专项资金,设立10亿元建设资金及2000万元文化旅游产业投资基金,让传统市场焕发生机。 景观全域优化、服务全域配套、管理全域覆盖、产业全域联动、成果全民共享……淇县奏响了全域创建的最强音。 山水映景区 文化润民心 全域显气质 以匠人之心 雕琢惠民飨客诗意栖居 畅游“中华第一古军校”,聆听智圣鬼谷子著书立说、聚徒讲学的传奇;在580米的绝壁画廊,体验5D悬挑玻璃观景台、悬崖秋千、空中漫步项目的惊险刺激。文化景区云梦山增添了时尚元素,吸引着数以万计的游客前来“打卡”。 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一个个重点项目如神来之笔,为淇县全域旅游这艘巨轮增添了无尽动力。 作为淇县龙头景区,云梦山以“六城联创”为契机,大力推动入口服务区、综合服务中心、大型生态停车场、智慧旅游景区建设,强力推进景区提档升级,努力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彰显着“中华第一古军校”的不凡魅力。 全域谋篇布局,项目落地开花。朝歌老街改造、文昌阁复建、卫国故城遗址公园建设、摘星台景区扩建等项目稳步推进,国家4A级景区朝阳山创建成功,灵山旅游度假区已通过初步验收,8个特色乡村旅游产业扶贫基地展露芳容,古灵山入口服务区、康氏文化苑、林氏文化苑等开工建设,一大批文创园区、体育赛事、乡村休憩、实景演艺、写生基地、田园综合体、特色风情小镇等新业态的不断丰富,装扮着宜居、宜业、宜游的淇县。 天更蓝、水更净、山更绿,淇河岸边的美景如诗如画,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百城建设提质工程让全域创建如虎添翼。一路走来,美景让人目不暇接。沬水河畔碧波荡漾、树影婆娑,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观景拍照;绿荫里散步、廊亭下咏诗,今人古人亲切握手;街心游园、城市书房、文化广场以文化润泽民心,城展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展示着城市独特的韵味。 全域旅游一子落,淇县发展全盘活。全域旅游将城市品质全方位提升。 全域发展,交通先行。在淇县,京广高铁、京九铁路、京港澳高速、107国道纵贯南北,鹤辉高速和省道大海线、浚南线横跨东西,形成铁路、高速“四纵两横”大交通格局。记者驱车行驶在泰山路、高云路旅游景观大道,“车在青山绿水间,人行诗情画意中”的美景跃入眼帘。美景向前延伸,近百台旅游车辆、2条景观大道,4条旅游专线、9条城乡公交线路串起了城市、景区、乡村,也架起“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桥梁。 同时,智慧旅游“云”端发力,一部手机即可畅游全域淇县;全域全景图、旅游标识随处可见;“厕所革命”加快推进、乡村通信基站全面覆盖,使城市有颜值,更有气质。 举目皆是景、处处见风情。以绣花功夫雕琢惠民飨客诗意栖居,全景淇县澎湃着主客共享的亲和魅力。 “头雁”振翅飞 民宿忆乡愁 太行披绿装 以创新之姿赢取全域统筹发展先机 走进太行山脉深处的大石岩村,依山而建的古民居错落有致,蜿蜒前行的山路、两边的青山与百姓忙碌的身影相得益彰,翩然入画。大家都说,这是大石岩村党支部书记徐光这只“领头雁”带着对家乡的情谊,领着大家一起努力换来的结果。 从2016年开始,淇县实施“头雁回归创业”计划,把从淇县走出去的优秀人才重新引回农村,带领家乡百姓脱贫致富。40多名“头雁回归”破解了乡村旅游扶贫富民人才瓶颈,也赢取了全域旅游创新发展的先机。 徐光是“头雁”中当之无愧的代表。2016年,已在省城退休、本该颐养天年的徐光,毅然回到生他养他的小山村,带领群众发展“红色旅游+乡村旅游”,修旅游道路,建停车场、大食堂、综合服务区,让13个山头插遍红旗。党建引领、党性光辉唤醒了沉睡的乡村旅游资源,“空心村”也成了名副其实的旅游村。 “头雁”领航,“群雁”相随。朝歌大地上激荡着创业创新的春潮。记者沿路前行,淇县悉心培育的“创新之作”一个个呈现。 峰回路转,迂过三十七道弯儿,记者穿过古灵山景区,来到了凉水泉村。如今,这个有名的贫困村正在悄悄变脸——昔日青石灰瓦的古民居“变身”石光院子、花田木屋等高端民宿,以前摇摇欲坠的牛棚、羊圈和猪舍变成了咖啡馆、茶吧和西餐厅……一幅清新自然的生态山乡图,赢得了各地游客的青睐。 专家表示,这一化腐朽为神奇的民宿成为助推乡村振兴、撬动当地脱贫百姓致富奔小康的有力支点。 目前,以“朝看云雾,暮观夕阳,枕山而眠,一夜好梦”的愿景打造的南太行传统古村落民宿群在20多个乡村旅游特色村落地,展现出旅游景区和乡村旅游相融相促的创新发展格局。其中,凉水泉灵泉妙境以“旅行社+景区+传统古村落+扶贫”的模式被列为全国乡村民宿发展十大典型。以现代的创意手段传承朝歌民俗文化也使其获得国家文旅部颁发的“五星民宿”及“2019中国好民宿”等殊荣。 继续行走,登高远眺,陡直如削的峭壁侧面或石缝间隙,斜生着一棵棵侧柏,在蓝天白云辉映下轻入云际。96岁的靳月英老人在子孙们的搀扶下拾级而上,望着满眼苍翠,眯着眼笑了。 靳月英祖孙四代用35年时间接力种下20多万棵树,感召淇县“十万大军战太行”,全县绿化覆盖率达到90%,南太行因此成功创建国家级森林公园。所以,全域旅游更是对绿水青山的合力守护。 文旅融合成就全域旅游的“诗与远方”。淇县通过海峡两岸鬼谷子文化交流,通过多种形式讲好“淇县故事”、传播“淇县声音”;世界林氏根亲文化节、殷氏朝歌祭祖大典、石氏根亲文化节、康氏根亲文化节等寻根问祖活动,不仅拉大了文旅产业链条,吸引康氏文化苑等项目顺利落户,更使入境游的大门越开越大。 走好生态路,打好创新牌,绘好全景图。在旅游发展的热土,创新的全景镜头越来越多。淇县县长马海澎风趣地说,“从以前‘只有一个火车头’到如今‘人人都是动车组’,淇县的全域旅游是一次理念革新和模式创新。我们在改革创新中全面发展,释放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活力。” 旅游动起来 产业活起来 百姓富起来 以融合之力追逐乡村振兴美好图景 全域旅游的落脚点,最终还是在百姓真真切切的获得感上。秉持“全域共建共享”原则,淇县不仅将“美”融进游客心中,把“富”装入了百姓腰包,也为多产业融合共生共赢埋下了伏笔。 山水筑梦,点绿成金。2018年,全县共接待游客816.58万人次,是全县人口的27倍,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3.65亿元,占全县GDP的25.6%。今年前十个月,游客人数、旅游收入再创新高。 “人财两旺”的背后,离不开别出心裁节庆活动及精准的营销策略。淇县依托以云梦山为载体的鬼谷文化,打造鬼谷子儿童夏令营、企业经营培训班及文化研学活动,成为文化景区转型升级探索的典范。今年以来,围绕春赏花、夏亲水、秋观草、冬民俗四季主题,云梦山草原风情文化节、古灵山泼水节、朝阳山孔子文化节、摘星台根亲文化节、赵庄丰收节等接连上演,淇县旅游版图更加多彩,形成了连绵不断的“旅游高峰”。 步入乡村,为玩转淇县增添了更多选择。周末的赵庄村,村民摆放的小米、山核桃、土鸡蛋、粉皮等土特产琳琅满目,更多的村民忙着收拾客房、张罗午餐,等待游客的到来,整个村子洋溢着“热腾”与“红火”。 如诗如画的绿水青山与富民强县的金山银山融合于此。十美鲍庄、艺术东掌、红色鱼泉、民俗秦街、传奇大石岩……这些独具特色的“标签”,为初冬更添几分暖意,也给淇县全域旅游带来了更蓬勃的生机。 全域旅游如火如荼,乡村旅游风生水起,为当地百姓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红利。 绿水青山就是百姓致富的金山银山。把“山水”转变成“产业”,把“旅游”转化成“生产力”,淇县探索出“景区+乡村+贫困户”“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等特色旅游扶贫模式,建成12个特色重点旅游村,形成了凉水泉企业带动,秦街、赵庄村集体经济带动,鲍庄、大石岩能人带动的典型乡村旅游发展案例。村里建起了星级民宿、养生堂、西餐厅,好多农户都开上了小汽车。“阿丽嫂”“河岸人家”等餐饮住宿小有名气,“秦街黄桃”“朝歌三珍”“朝歌印象”等土特产成了“后备厢经济”的有力支撑,并带动3800多人脱贫。 一业兴带动百业旺,“旅游+”演绎着融合之美。旅游与文化、农业、体育、养生、互联网等产业倾情拥抱,带动了金融、交通、餐饮、商业、娱乐等多行业,形成了一二三产联动、共绘旅游蓝图的新格局。在全域旅游理念的引领下,实现了多产业、全要素同频共振,带动整座城市向阳发展、转型升级。 生态打底,描摹秀美景色;文化点睛,添韵青山绿水;旅游惠民,共享美好生活……全域旅游正在撬动经济的杠杆,加速淇县展翅高翔。 灵动山水绣画卷,全域朝歌绽芳华。古都朝歌、今日淇县又一次站在了新的起点。淇县县委书记王海涛坚定地说,朝着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目标,建设“产业优、文旅兴、城乡美、百姓富”的高质量富美淇县,30万淇县人民栉风沐雨、众志成城,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淇县篇章”。 刊头题字黄强本文图片提供淇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淇县阳光影像 |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 发表评论 | 共有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