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葛天文化 创新全域旅游
时间:2018-08-28 07:37:16 | 来源:商丘日报 | 作者:高会鹏

  豫网葛天文化之乡宁陵,流淌着千年文明,承载着古老文化。

  一间间农家书屋,成为农民“充电”富脑袋的好去处;一项项非遗保护,让传统文化在宁陵大地得以传承;一台台文艺演出,点燃了梨乡群众的文化热情;一个个特色旅游,让更多的人看到了梨乡风采……对于65万宁陵百姓来说,欣欣向荣的文化旅游事业,正改变着他们的生活。

  文化是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宁陵县素有葛天故里、长寿福地、酒都梨乡之称,虽是典型的农业县,却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悠久的历史文化。自远古时期,葛天氏就在这片土地上,从集体劳动的号子里谱写了中国的农耕文明。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宁陵县围绕“一人(吕坤)、一景(梨园景区)、一文化(葛天文化)”,坚持“以文化人、以文惠民”的理念,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以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着力点,抓硬件,促软件,抓重点,求特色,准确把握文化发展新常态,主动应对改革转型新挑战,奋力开创文化建设新作为,文化领域的一些重点工作取得重要突破,文化民生得到极大改善,尤其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群众的文化满足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文化传承 让群众更自信

  “我和老伴常来清水河广场听戏,豫剧唱的特别精彩,咱宁陵人大部分都能喊两嗓子。”8月23日傍晚,60多岁的李大爷搬个马扎在广场听戏入了迷,票友戏迷轮番上阵,好戏不断。

  在宁陵城乡的文化广场,随处可见票友戏迷自拉自唱、自得其乐的身影,这些露天场所是他们的大舞台。

  葛天文化是从远古传说时期到春秋时期在古葛地形成发展。宁陵是中国葛天文化之乡,是歌舞、纺织发源地。葛天文化的核心即农耕文化、手工文化、谐和文化、体育文化、廉政文化、姓氏文化、乐舞文化和民俗文化。人文始祖葛天氏在古葛地宁陵一带率领族人刀耕火种,拓荒农耕,种植五谷、发展畜禽,发明了早期农业、畜牧业,创造了农耕文化。 近年来,宁陵掀起弘扬葛天文化热潮。葛天文化节、葛天文化讲座等活动深入开展,挖掘、潜心研究葛天文化的专家学者和葛氏后人中的葛氏研究爱好者日益增多,一大批葛天文化研究成果相继涌现。

  宁陵是个“戏窝子”,此说法梨乡百姓都认同。每年,宁陵在组织丰富多彩群众文艺演出基础上,积极争取邀请国家、省、市豫剧演出,为梨乡百姓奉献了一场又一场文化大餐。

  发展文化艺术事业,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近年来,宁陵大力实施各项文化惠民政策,在完善基层文化队伍的同时,全县组建了近百支业余文艺团队,鼓励、引导和支持各界人士志愿参与公益性文化服务,大力培育和发展文体类协会,以点带面,有力保障了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宁陵累计投入资金120余万元用于文化传承,被誉为豫东婚俗“活化石”的大搬亲和宁陵传统舞蹈“肘阁”,经过抢救发掘,又在宁陵大地重现生机,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春节、元宵节、梨花节和酥梨采摘节,该县都会组织高跷、肘歌、竹马旱船、盘鼓、戏曲等20多项非遗技艺和传统文化进行巡回展演,让群众充分领略宁陵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

  传统文化,是一个地方共同的精神家园。近年来,宁陵组织开展数次大规模文物普查,公布省级文保单位3个、市级文保单位7个、县级文保单位23个;建立了省、市、县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现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2个、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9个。

  文化惠民 让百姓更幸福

  华灯初上,石桥镇孙迁村的文化广场热闹起来:豫剧投影布前坐满了上年纪的老戏迷,乡村大舞台上聚集了时尚的乡村妇女,各个游乐设施围满了天真的孩子……孙迁村一天中最热闹的夜生活开始了。而在一年前,孙迁文化广场还是一片荒地、废坑,是文化惠民政策让当地老百姓有了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场所。

  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更是关系民生的幸福指标。努力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均等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以文惠民、利民,是宁陵文化发展的核心理念。近年来,宁陵县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坚持把文化建设作为提升县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强力推手,为人民群众创造了更加丰富的文化生活,让百姓更有归属感和幸福感。

  朝阳初升,晨练的人们迈开了矫健的步伐;夜幕降临,欢快的舞步还在音乐中跃动……每一天,散布在梨乡的各个文体活动点竞相争艳,装点着这座因“歌舞发源地”而著称的美丽小城。

  对于一座城市来说,文化是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具有持久的竞争力和生命力。目前,宁陵县图书馆、文化馆达到了国家二级馆标准,葛天大剧院成为全省首批“中原文化大舞台”演出场地之一,全县14个乡镇均建成了高标准的乡镇综合文化站,106个贫困村按照中宣部“七个一”的标准实现了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364个行政村均配备了图书阅览室和信息资源共享室,全县公共文化机构全部实现了 “零门槛”免费开放。

  不仅如此,近年来宁陵县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力度持续加大,送图书、送电影、送戏曲下乡活动持续开展,利用戏曲、电影大力播放、演出各类孝亲敬老、移风易俗、创业致富、传统美德为主要内容的剧情影片。同时,以特色文化活动为载体,大力开展“宁陵好人”评选活动,以“美丽乡村 ”建设为依托,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农村活动,利用农家院落建设多处文化墙,将民俗文化、传统文化、乡规民约、文明新风等内容上墙宣传,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培养了新型农民、培育了文明乡风。

  特别是近几年,该县连续开展了多届元宵节猜灯谜、农民艺术节文艺汇演、夏季广场演出活动、文化下乡文艺汇演、六一儿童节文艺汇演、商丘市群星奖少儿艺术节选拔赛、全县青年歌手大奖赛、全民广场舞大赛、全县戏曲大赛等活动,2017年春节期间利用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开展“乡村春晚”14场次,仅今年上半年全县就举办各类文化活动120场次,吸引了数万群众参与。

  奋进新时代,宁陵县将进一步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突出文化惠民、完善文化设施,打造精彩的文化活动,如春风化雨般的浸润心田,让群众的文化生活更有滋有味。

  全域旅游 让梨乡增活力

  8月26日,位于孔集乡的鹏飞富硒甜瓜又迎来一批商丘体验采摘的游客。每逢节假日,这一个个甜瓜棚吸引了周边县区的游客,这是宁陵县乡村特色生态休闲游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宁陵县积极应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大力实施“旅游强县”战略,立足特色文化生态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生态乡村游、千年工业游和红色旅游以及万亩梨园、白酒产业、老坚决等全域旅游。尤其是通过万亩梨园发展生态游,全力打造“酒都梨乡·醉美宁陵”品牌,连续举办梨花节和酥梨采摘节,每年吸引近50万人次来观光旅游。

  秋高气爽,走进梨乡宁陵,一幅幅美轮美奂的原生态乡土风情画卷徐徐展开。今年3月30日,“聚焦全域旅游·实现乡村振兴”首届旅游发展高峰论坛在宁陵举行。本次论坛,邀请到了北京交通大学、中青旅、方塘智库、北京星辰原野智能科技等4位专家,为宁陵发展全域旅游和产业发展把脉问诊、建言献策。

  如今,每年春季举办的中国·宁陵梨花节、桃花节及秋季举办的采摘节,已成为宁陵县叫得响的旅游品牌节会。以梨为媒,以节搭台,宁陵县在节会中融入徒步穿越游、摄影大赛、文艺演出、农民艺术节、特色产品及美食一条街等10多个主题活动,并推出民俗文化展示、文化产业展销、特色工业游等多条精品旅游路线,从感观、味蕾等多方面为广大游客提供特色美食、独特风景,让人流连忘返。

  近年来,宁陵县以万顷梨园、万亩桃园等自然生态资源为依托,以“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凭借日益凸显的区位优势、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逐步完善的特色优势产业,努力打造立足商丘、辐射周边的休闲旅游目的地,充分展现宁陵旅游新业态、新模式、新体验、新形象。目前,宁陵县被定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从2004年开始,宁陵紧紧围绕万顷生态梨园做文章,已成功举办了15届梨花节、11届酥梨采摘节、两届葛天文化艺术节和两届桃花节,初步形成了以春赏花、夏乘荫、秋采果、冬观枝为主的四季景观,全县生态旅游的优势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重大项目有序推进、服务质量稳步提升,全县生态旅游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每年都吸引省内外50余万人来宁陵赏梨花、摘酥梨,辐射带动6万多人就业增收脱贫。

  目前,宁陵正依托地下水富锶、土壤富硒的独特资源优势,发展梨花小镇、康养产业,为全域旅游发展助力。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今,在梨乡宁陵,“旅游+”俨然成为热点词汇。未来,通过文化旅游产业的带动,宁陵将由景点建设向景观布局转变,一个深度挖掘乡村资源,构建观光采摘、风味餐饮、康体养生、休闲度假、民俗体验全域旅游的新格局,一个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的新宁陵将完美呈现。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文化生活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宁陵两天的采访中,记者看到多样化的文化活动,让梨乡群众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有滋有味。

  如何才能让文化更加惠民,满足群众的需求?宁陵给出了答案——坚持“两手同时抓”:把“文化”送下去,让人民群众触手可及;把“文化”种下去,让群众参与进来。

  因此,宁陵县多措并举,不断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从而使文化在群众中落地生根、枝繁叶茂。

关键字: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游客请勾选
            
地址:郑州市经一路省政府四号楼 邮政编码:450000
联系电话:0371-55313503 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版权所有·豫网 Copygight © 2016 yuwang1.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公网安备 41010402002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