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栱部分名称图
《营造法式》部分图注
少林寺初祖庵大殿,建于北宋宣和七年,是河南省现存唯一的北宋木构建筑,也是现存宋代建筑中同《营造法式》所反映的北宋后期官式建筑最接近的实例。资料图片 郑州自古英才辈出,大师巨匠,代不乏人。北宋李诫,拔乎其萃。 李诫,字明仲,北宋嘉祐年间生于郑州管城,大观四年(公元1110年)病逝虢州(今灵宝市),归葬新郑梅山李氏祖茔。 他编著的《营造法式》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最重要一部术书”,被誉为“整个中古时期世界上最完备的建筑学专著”。 这样的大师级人物,《宋史》未见其传,明清《郑州志》列举了大批名流烈女,他却不在此列。不仅是他,他之前的大匠,留名者也极少。他之后的大匠,比如主持建造明代皇宫和帝王陵寝中重要部分的蒯祥,被朝廷授予“工部左侍郎”之职,史书上也只有寥寥数语。清朝首席建筑设计师“样式雷”家族,资料也极少。 为何如此?因中国旧习“道器分途,重士轻工”。 新郑李诫墓园内,有一通新郑市政府刻立的墓碑,其《宋李明仲之墓碑记》对他的成就这样表述:“李诫一生最辉煌之成就莫过于建筑。其步入仕途二十五载,半数从事土木工程,从作图监工起步,到营造皇城皇宫主持,再官累当朝将作监,终衔大宋建筑界领袖。尤其呕心沥血梳理前人之经验,总结当朝之实践,编纂《营造法式》,以三十六卷、三百五十七篇、三万五千五百五十五条画样之鸿篇巨制,图文并茂,规范和详述建筑类别之释名、制度、功限、料例、画样等,集千余载建筑硕果之大成,创域内外建筑技艺之高峰,赢中国古代建筑典籍黄钟大吕之地位,享中国古代建筑宗师之殊荣。” ◎博学多艺的建筑师 5月底,在新郑市龙湖镇于寨村李诫墓园内,我们停留了半天,其间无一游人。 墓地寂寞,但并不安静,墓园东侧几十米处,即是一条高速公路。墓园简朴,一坟一碑亭,还有一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碑。 墓冢地面有夯土堆,高3米,周长10米,其上丛生青草,还覆盖着干树枝。据文物部门资料记载:“冢下有墓室,坐北向南,墓室为砖室,近圆形,南北长5.3米,东西宽4.7米,深5.7米。” 墓前10米处,建有一座灰瓦顶四角碑亭。碑亭内立有石碑,石碑正面,是“宋李明仲之墓”几个大字,由著名古建专家罗哲文题写。背面,是《宋李明仲之墓碑记》,落款为新郑市政府。李诫墓附近,还有4座砖室墓,共同形成李诫家族墓地。 墓冢周边,是片桃园,桃子已收,仅余零星几枚,挂在枝间。李诫墓东南方向,有梅山,“梅山远眺”曾是“郑州八景”之一。明清《郑县志》记载“李诫葬于新郑梅山”,现梅山仍存,李诫在梅山脚下,已长眠九百余年了。 李诫正史无传,对他的了解,来自李诫的部属傅冲益写的墓志铭。这篇墓志铭,被收在宋代文人程俱《北山小集》里,得以流传。这个小概率事件,让我们得窥李诫生前部分作为。 李家累世为官,李诫之父李南公官至户部尚书、龙图阁直学士,李诫的大哥也为官显赫,两人都名列《宋史》,却官声不佳,虽生前显赫,到底淹没在岁月里。反不如技术官员李诫,不入正史,却有传世巨作,千载之后,仍被后人铭记。 当年李家大宅,有两个藏书库,有藏书数万卷,其中李诫手抄的便有数千卷。他一生勤学,终成一代大家。可惜李诫作品均失传,只有书名留存。其中有讲地理学的《续山海经》,讲文字学的《古篆说文》,讲音乐学的《琵琶录》;《马经》讲相马,《六博经》讲赌博游戏,《续同姓名录》是历史人物研究著作。从篇名,可管窥他的学问广博高深。他的篆、草、隶、画诸品,也有成就。 李诫是一位“方面极广,知识渊博,博学多艺能的建筑师”,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大家。基于此,他才可能编著《营造法式》这样的旷世之作。 将作监,是隶属于工部的设计、施工机构,负责宫室、桥梁、舟车之类工程建筑。根据傅冲益写的墓志铭,李诫在将作监任职13年,由主簿而丞,而少监,而将作监主监,经历了多级别上升,最后享受三品待遇,但没实权。 大宋被汉学家费正清称为“伟大创造的时代”。而李诫家世良好,也足够给他全方位的文化教养。他负责主持过大量新建或重修的工程,有11项工程完工后,都给了他晋级奖励。他也积累了丰富的建筑实践经验。 公元1097年,李诫奉旨编著《营造法式》,公元1100年成稿,3年后出版,发行全国。 编著《营造法式》,他的工作方法是“考究经史群书,并勒人匠逐一讲说”“考阅旧章,稽参众智”。意思是在自己实践经验基础上,参阅古代文献和旧有规章制度,依靠并集中工匠智慧和经验写成。 这种工作方式,是空前的、了不起的创新。《营造法式》有308篇共3272条来自工匠的实践经验,占全书90%以上,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宝贵经验的科学总结。李诫艰苦调研,吸收民间智慧,这种工作方式,在宋代高级知识分子中,绝无仅有。他弥合了学者与匠师之间的鸿沟,这需要大智慧与大勇气。 他的“苦乐行者”精神,800余年后,被梁思成承继,并经由梁思成,实现了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继承和创新。 傅冲益所作墓志铭中,还提到李诫较强的从政能力。他任虢州知府时,监狱里有久押未审犯人,他上任后马上审结。墓志铭中还称他“资孝友,乐善赴义,喜周人之急”,说明李诫有很重感情的一面。 有关李诫的记载如此之少,以至于连如下细节都令我们珍视。北宋刘跂《暇日记》记载,有友人问李诫建房要注意哪些事,李诫忠告:“堂屋前要不背三阳。今人家作伫廊非也。”意思是客厅要注意采光。金石博物无所不能的大师李诫,认真地给友人提这样接地气的建议,友人认为大师“语录”重要,还郑重记下。这种事,令人莞尔。 ◎旷世之作《营造法式》 梁思成曾评价《营造法式》,“其科学性,在古籍中是罕见的”。其体裁先为释名,次为诸作制度、诸作功限、诸作料例,最后为精细的诸作图样,全书纲举目张,条理井然。 全书正文34卷,加上看样(编者说明)一卷、目录一卷,共计36卷。全书34卷中,插图占了6卷。这是中国古代技术书的一个大胆创新,充分反映了北宋工程制图学和美术工艺的水平。 北宋开国后,大兴土木,东京十几处皇室建筑,有半数以上是开国之初几十年内所建。有的建筑规模很大,如玉清召应宫有2620间房屋,每日用工3万多人,大规模建设活动中,管理不善,会出现巨大浪费。再加上监管虚报冒领,因此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有430处工程“累年不结绝”,烂尾了。 财政亏损,国库空虚。至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变法,提出“凡一岁用度及交祀大事,皆编著定式”,以完善管理制度。之后,有了《营造法式》的诞生。 《营造法式》之前,政府曾修过一部《元祐法式》,下诏颁行。但“其间工料太宽,关防无术”,不能有效防止腐败滋生。李诫版《营造法式》,首要目的,就是关防工料、节约开支、保证质量、防范贪污盗窃。《营造法式》有13卷是关于功限和料例的。功限,即劳动定额的计算方法,力争做到因人、因时、因地灵活掌握。料例,即各工种使用材料数量的精确定额,也包括工作质量的各种规定。从体量可以看出,关于建筑的“理财节用”,政府和李诫都很看重。 《营造法式》的诞生,“标志着当时中国的建筑业已产生了建筑技术标准和工料定额、施工管理的标准,建立起了一套设计与施工的控制系统。在建筑标准化和结构力学方面,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就。”建筑学家郭黛姮评价。《营造法式》制定了模数的概念,即材分制,较之17世纪伽利略的类似结论,早了5个世纪,在世界建筑史上是了不起的成就。它的出现,大大推动了宋代建筑业发展,郭黛姮赞誉为“古代华夏建筑之精进,造极于赵宋之时”。 宋代建筑变成典范,后世争相效法。比如元朝建筑城池的规定,同《营造法式》相关规定完全一致。明朝《营造法源》和清朝《工程做法则例》,都吸收了它很多内容。它流传到西欧、日本后,成为当地建筑界研究、学习的珍贵资料,在世界建筑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李诫编著《营造法式》,充分阐释自己的建筑理念,即建筑要追求美观实用,也要注意节省,不过分华丽,虽然华丽与奢侈是当时的流行趋势,李诫仍坚持自我,坚持控制建筑等级和规模,甚至不惜对皇帝耿直上谏。 ◎从梁思成林徽因到约恩·伍重 2003年,《营造法式》刊行900周年。那一年的普利兹克建筑奖(人称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授予了悉尼歌剧院设计师约恩·伍重。 约恩·伍重有强烈的中国建筑文化情结,他求学时两位重要的老师都是中国迷,毕业后又结识了著名汉学家喜仁龙。他的办公室里,一直摆放着《营造法式》,他称之为“通灵宝典”,经常翻阅求灵感。他设计的悉尼歌剧院,空间意象,是巨大平台上的“中国大屋顶”。中国传统“大屋顶”,被他诠释得飘逸如风帆。 有多位建筑学家认为,约恩·伍重设计悉尼歌剧院的初步方案中,《营造法式》预制木构设计建造体系,起到了重要参考作用。 1958年,是约恩·伍重的悉尼歌剧院方案中标后的第二年,他来到中国会见梁思成,请教《营造法式》问题。在此之前,梁思成已完成了《营造法式》大部分“图解”和“文解”工作。 约恩·伍重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添加性建筑”设计方法,也是受到中国木构建筑及《营造法式》影响。南京大学建筑系教授赵辰撰文称,“伍重对现代建筑文化的巨大贡献,内在根源与中国建筑文化和《营造法式》有关联……《营造法式》更有可能成为新的建筑文化发展之源泉。” 1981年,受约恩·伍重影响的丹麦学者顾迩素,在《科学美国人》期刊上发表《十二世纪的中国建筑规范》,首次将中国的《营造法式》推向了国际正统的科学研究领域。 一部宋代经典,横绝了今古,贯通了中西,成为西方新的建筑文化发展的灵感来源,它的强大生命力和现实意义,让人惊叹。 《营造法式》贯通中西,得益于梁思成和林徽因。1925年,梁思成和林徽因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求学,接到梁启超寄来的《营造法式》。梁启超称:“其书义理至精图样之完美,此一千年前有此杰作,可为吾族文化之光宠也。”两人打开书后,却发现这是本“天书”,完全看不懂。 其时,这部巨著已在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近千年,只以手抄本形式零星留存,实用价值沦为零。 梁思成产生了研究、注解这部“天书”的想法。1931年,梁思成和林徽因加盟“营造学社”,为解读“天书”,梁思成将突破口选在先解读距当时年代较近的清代《工程做法则例》,再逆时推演。1932年,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儿子降生,起名梁从诫,即“师从李诫”之意。1940年年底,两人在四川宜宾南溪县李庄,“青灯黄卷苦读,热血挚情坚忍”,梁思成开始了对《营造法式》系统而具体的注释,完成大部分“图解”和“文解”工作。之后,又完成扛鼎之作《中国建筑史》。 梁思成开创了中国建筑需要的科学调查方法,将建筑学和语言学相结合,称宋代《营造法式》和清《工程做法则例》,为中国建筑的两部“文法”课本,和林徽因一起提出“建筑意”概念等。 梁思成林徽因和李诫,是相隔数百年的知己。遇梁林二人,是李诫和中国建筑学之幸。 |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 发表评论 | 共有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