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苏维埃 中原“小延安”
时间:2018-05-04 07:40:22 | 来源:河南日报 | 作者:赵慎珠

   

 

  中共中央中原局办公室旧址

  

 

  制图/王伟宾 摄影/王双正 

  赫赫有名的竹沟小镇坐落在伏牛山、桐柏山余脉交错的小盆地里,三面环山,一面靠水,碧波微漾的大沙河自北而南绕镇而去。这里风景秀丽,地势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革命战争年代,斗争的烈火在此点燃:1926年,竹沟镇建立党组织;1938年6月,中共河南省委由开封迁到这里,竹沟成为河南人民抗日斗争的指挥中心。

  1939年,刘少奇在延安说,他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就是在竹沟修订完成的。“延安有党的领导,竹沟也有党的领导;延安有窑洞,竹沟也有窑洞;延安有抗大,竹沟有党训班;延安有延河,竹沟有条大沙河。这里真成了小延安!”自此,竹沟便以“小延安”扬名全国。

  刘少奇、李先念、彭雪枫、张爱萍、王国华、陈少敏……一个个共和国的功臣来去匆匆,步履坚定,他们在竹沟运筹帷幄,打开了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地区敌后抗战斗争的新局面,锻造出一个“红色基地”“革命摇篮”,从竹沟先后走出10位党和国家领导人、80多名省部级干部和100多位将军。

  ◎一个让人称颂的名字

  地处确山、信阳、桐柏、泌阳四县的交界处,竹沟素以“簧竹茂盛”而得名。明代,“竹沟镇”见诸文字,明末清初,竹沟与明港(今归信阳市)同为豫南两大战略要地,清雍正《河南通志》记载,竹沟为汝宁地域关隘之一。明末修筑的竹沟寨墙如今巍然屹立,四周垛口接连,东寨门楼上书有“遏群丑”,西寨门楼上书有“固吾圉”。当地人说,明清时,河南捻军和白朗起义都曾经进抵竹沟一带。

  “万条千缕绿相迎,舞烟眠雨过清明”。竹沟小镇浸润在肃穆庄严的氛围中。镇中心有街名“延安”。其北侧,一个由周恩来题写馆名的“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引人注目,不少人远道而来,在此停留。纪念馆由一座座青砖灰瓦的明清民居组成,彼此相连,错落有致,古朴温暖。长方形的院落一进又一进,胡同窄窄,曲折幽深,建筑雕饰素雅,门窗敞明,雅而不俗。

  青砖铺地,寂静无声,行走其间,远去的历史在一个个场景中越来越清晰。

  1927年4月,为迎接北伐军进入河南,在周恩来、王若飞的指导下,共产党员杨靖宇、张家铎等领导确山民众举行震惊中外的武装暴动,首次解放确山县城,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具有完整意义的第一个县级人民革命政权——确山县临时治安委员会。英国伦敦《泰晤士报》惊呼:中国河南出现了苏维埃!1927年4月14日,斯大林在对莫斯科中山大学学生的谈话中,也谈到“河南出现苏维埃”。

  1938年6月,中共河南省委由开封迁到竹沟,这里成为河南人民抗日斗争的指挥中心。当年召开的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成立以刘少奇为书记的中共中央中原局,领导长江以北的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地区党的工作。中原局很快打开敌后抗日斗争的新局面,竹沟成为我党的重要阵地和战略支撑点。

  确山县年近百岁的抗战女兵没有忘记那一段峥嵘岁月,更记得艰难岁月中的温馨和感动。98岁的董花曾经担任中共中央中原局组织部部长陈少敏的秘书,一提到陈少敏的名字,就一遍遍地说:“陈大姐是我的老领导,对我们都很好!”99岁的何国曾曾经担任新四军五师的卫生员,还记得陈少敏收留了一些无家可归的孩子,并教他们读书写字,把他们组成“十月剧团”,又称“娃娃剧团”。无儿无女的陈少敏经常自豪地说:“我有四十多个孩子。”

  1946年,国民党进攻中原革命根据地,中共中央中原局分散突围,就在那时,董花和何国曾与部队失去了联系,各奔东西。2017年11月,在确山籍“中国好人”张大生的帮助下,两位老人才有了失散70年后的重逢。

  2018年4月4日下午,白发苍苍、步履蹒跚的两位老人相伴来到纪念馆。馆外莺飞草长,柳色青青,馆内陈列着简单的家具、古老的马灯、粗瓷大碗等简朴的生活用品,两人望着陈少敏的照片聊个不停,浑浊的眼里涌出了泪水。

  ◎一棵阅尽沧桑的石榴树

  纪念馆的东院,草坪满是油油的新绿。墙砖斑驳的三间东屋就是刘少奇当年的办公室兼住室,室内摆放着一张桌子、两把椅子。这里,储存着一段珍贵的历史。

  1939年1月28日,寒风凛冽,化名胡服的刘少奇,经渑池、南阳来到竹沟。“越过千重水,踏破万重山,胡服同志到竹沟,妙计定中原”。刘少奇抓思想政治建设,在小树林、草棚礼堂、留守处和教导队里,他多次给党员干部做思想政治报告;在住室里挑灯夜读,他完成著作《论党内斗争》和《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他响应毛泽东“来一个学习的竞赛”的号召,开办党训班、基层干部培训班等各类干训班,短短一年时间,竹沟向中原各地派出17批4800多人的基干武装,其中党员3200多名。在刘少奇的指导下,中原各抗日根据地发展壮大,成为联系华北、华中各抗日根据地的枢纽,为部队开辟苏北战场奠定下坚实的基础。

  1939年早春,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刘少奇同志在办公室门前种下了一棵石榴树。从此,这棵树夏日花红似火,秋来果实累累,为小院增加了热烈的色彩。

  1966年,刘少奇遭受迫害,无辜的石榴树被连根拔起,被当作刘少奇的替身游街批斗,之后被倒挂在石栏杆上暴晒。一位名叫张锦明的村民,冒着生命危险,趁着夜色,在树上剪下一枝植在小院里。在他的精心呵护下,石榴枝生根发芽了。

  1978年,竹沟革命纪念馆重新修复,张锦明把石榴树移植到当年刘少奇栽种的老地方。1998年11月,刘少奇夫人王光美带儿子刘源,与李先念夫人林佳楣一起来到竹沟,听到石榴树的故事后非常感动,见到张锦明时,她紧紧握住了老人的手,深表谢意。随后,张锦明在中间,王光美和林佳楣站在左右两侧,留下一张三人珍贵的合影照片。

  如今,这棵珍贵的石榴树绿意盎然,枝繁叶茂。

  ◎两份不同寻常的报纸

  纪念馆里有几份蜡版刻写的八开油印纸静静地躺在展柜里,柔和的灯光投射在纸上,字迹清晰可辨——这是一份似乎仍散发着油墨香的《小消息》报。

  1938年7月,河南省委决定在竹沟创办省委机关报《消息》。当时,报社的全部家当只有一部小半导体收音机,一块活动钢板和一部简易油印机。即使这样,《消息》仍坚定地出版着,传递着延安最清新的气息。《消息》报传遍大江南北,当年12月,河南省委宣传部为《消息》报出版百期庆功,改名为《小消息》。

  1938年9月下旬,彭雪枫率部队即将开往豫东,决定创刊发行《拂晓报》。他题写报头,撰写热情洋溢的创刊词《我的良师》。9月30日,东方破晓,竹沟镇党政军民隆重欢送新四军游击队东征,彭雪枫宣誓:“不复失地,誓不生还。”《拂晓报》创刊号也随着东征的队伍广为流传。1939年,该报通过周恩来、范长江的帮助,一度发行到亚洲、欧洲、美洲等一些国家的首都。1946年报纸出版1000期后,为纪念在河南作战牺牲的彭雪枫同志,《拂晓报》改名为《雪枫报》。

  93岁的抗战老兵陈德金回忆当年。清晨,竹沟大沙河岸嘹亮的军号将人们唤醒,干部和武装青年聚集到东门外广场跑步、出操、军事训练;傍晚,一队队抗日健儿在这里打球、唱歌,《大刀进行曲》《送郎参军》等救亡歌曲响彻田野;入夜,业余识字班里传出一片读书声……有一次,他远远望到了主席台上讲话的彭雪枫,没想到会议结束后,彭雪枫走到了他的身边,和他握手,聊起了家常……说到动情处,老人哽咽了。

  ◎一次震惊中外的惨案

  竹沟镇北的王庄后山上,苍松翠柏掩映着烈士陵园,200多名烈士的骨殖安卧其间。墓碑上文字寥寥,浓缩一段烽火岁月。

  2018年4月4日,天色阴沉。早晨6点,张大生和志愿者们带着满满一车棉衣和食品出发了,他们把确山县13位抗战老兵分别接到了竹沟烈士陵园。老兵们手捧鲜花,佩戴“抗日英雄,民族脊梁”的绶带和纪念章,有的拄着拐杖,有的坐着轮椅,在儿孙的搀扶下缓缓走向烈士纪念碑,献上花篮,缅怀先烈。

  何国曾老太太蹒跚着来到弟弟的墓前,伸出粗糙的手把墓碑上的名字擦了又擦,潸然泪下。她声音嘶哑,不停地念叨:“好多年了啊,你们还好吧?”

  1939年11月11日,国民党反动势力以重兵突袭竹沟,惨杀我军民200余人,我军民因寡不敌众,被迫撤离。“确山惨案”震惊中外。毛泽东在延安指出:“对于那些敢于闹‘平江惨案’‘确山惨案’的人,对于那些敢于打击进步军队、进步团体、进步人员的人,我们是决不能容忍的,是必定要还击的,是决不让步的。”

  伫立墓前,仿佛能听到军号在召唤。李先念题词的“竹沟革命纪念碑”几个大字特别醒目。竹沟人忘不了流淌在血脉深处的红色记忆,每到农历大年初一和清明节,他们会自发来到烈士墓前,培一把新土,焚香、祈祷,献上无限哀思。

  河南省社科院原副院长刘道兴研究员说:革命年代共产党在竹沟如同蛟龙入海,这一带老百姓表现出为了革命,敢于改变命运的勇气,走进新时代,他们同样发扬出敢为人先的精神。

  漫步在古镇的大街小巷,徜徉在青山绿水间,耳边不时会传来优美的弦音,那是竹沟人放下铁锹、锄头等农具,在调理小提琴、大提琴。让人惊叹的是,一群不识五线谱的农民师傅,却凭着过人的乐感,历经13道工序,用双手精心制出了精准高端的提琴,让挑剔的西方人也服气了。如今,这里的提琴远销世界各地,也成就了“提琴之乡”的美名。

  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今天的竹沟人正描绘着一幅恬静的生活画卷,践行着烈士陵园前的题词:你们活在我们的记忆中,我们活在你们的事业中。 

关键字: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游客请勾选
            
地址:郑州市经一路省政府四号楼 邮政编码:450000
联系电话:0371-55313503 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版权所有·豫网 Copygight © 2016 yuwang1.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公网安备 41010402002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