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本版摄影/孙国钧张斌潘义宾
![]()
![]()
![]()
![]() 仲春的一天,从郑州乘高铁一路向南。离驻马店市越来越近——车窗外,不时闪现出大片的金叶白蜡和红叶石楠,耀眼的黄、娇嫩的红与一望无际的绿色沃野相映成趣,赏心悦目。 这座城市素有“豫州腹地”“天下之中”的美称,亦因历史上南来北往的信使、官宦在此驻驿歇马而得名。也有人说,以前这里有个“苎麻村”,因其谐音而得名。不过,我更喜欢另一种说法:上古先民仰望星空,“观天象,授农时”,在他们的观念里,天上的每个星座都与地上的某个地方相对应,而“驻马店”,正是“天马星座的驻地”。 浪漫的星座传说,让人产生无限遐想。当年“皇家驿站”车水马龙的人间烟火,现在又是什么模样?一起去看看吧。 这些美景,来了就别错过 ◎嵖岈山 位于遂平县境内,国家级地质公园、国家AAAAA级旅游区。气候宜人,资源丰富,历史悠久,人文璀璨,素有“中原盆景”“华夏图腾林”“西游记全书”和“东方第一社”美誉。 ◎老乐山 位于确山县城西北8公里处,群峰逶迤、植被茂密,森林覆盖率96%以上,为国家级森林公园。亦为道家福地,历史上,以“八宫两观一拜台”为代表的道教建筑雄伟壮观,气势磅礴。 ◎金顶山 位于驻马店市郊西,伏牛山与桐柏山在此交会,兼有雄奇和灵秀,素有“天中仙境”美誉。主景点有紫雾缥缈的大、小金顶,碧波荡漾的金沙湖、金溪湖、金龙湖,怪石嶙峋的奇石谷等。 ◎铜山 铜山风景名胜区分铜山、铜山湖、云雾峰三个部分,融汇聚集了山峦、湖水、岛、潭瀑、洞穴、寺庙、革命遗址、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名胜资源精粹,“南朝金顶(湖北武当),北谒铜峰”的美谈流传至今。 ◎棠溪源 位于西平县境内,分为棠溪湖、棠溪峡、蜘蛛山、跑马岭4个游览区,集绮丽秀美的自然风光与厚重深沉的炎黄文化于一体。战国冶铁炉坐落在棠溪湖岸边,被当代冶金专家誉为“天下第一炉”。 ◎竹沟革命纪念馆 位于确山县西30公里的竹沟镇延安街,始建于1956年,由周恩来题写馆名。馆内有革命旧址31处,文物、文献、图片等近千件,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本报综合) 老城·老街 从高铁站出来后赶往市区,路面开阔、整洁,给人的感觉十分通透。一路上,体育馆、气象塔、博物馆和天中柱的身影,在远处隐隐浮现。当地司机师傅说,以前去趟郑州,坐汽车要走差不多一天,坐火车也要四五个小时,几年前开通高铁后,时间缩短为一小时左右,方便多了。 驻马店所辖一区九县,自古被传奇文化浸润,比如泌阳县的盘古文化、遂平县的女娲文化、西平县的嫘祖文化等等,但在驻马店市作协主席、文化专家刘康健看来,滋养着这座城市气质的,还是“驿站文化”。刘康健介绍,早在汉代,这里便有“征羌驿”,彼时属汝南郡——当时最大、最富庶的郡,也因才俊较多、出仕者众而号称“汝半朝”。驻马店这个名字始见于明代,也是因为这里是商贾云集的皇家驿站。1974年在这里发掘出土的明朝墓砖上刻有“明弘治元年河南汝宁府确山县驻马店”,而在《明万历汝南志》中,也出现了“驻马驿”的字样。 和漯河市有些类似的是,驻马店也是从上世纪初建成的火车小站开始而慢慢发展成为集市、乡镇、公社。现在,当地人说起老城区,指的就是火车站一带。64岁的驻马店市摄影家协会主席孙国钧从小在中山街一带长大。他回忆,自己小时候所在的镇三小在解放路上,三面都是高高的围墙,墙东面是个大鱼塘(现驿都宾馆所在地),墙西面是人民电影院(现横店电影城),紧挨着电影院的是工人俱乐部,内有灯光球场和游泳池。墙南是人民街,街南是西刘庄,再往南就是老街。老街与火车站、中山街一带相连,构成了驻马店最繁华的地段。 建于民国时期的中山街被称作“洋灰路”,也就是水泥路——那时候,水泥被称作“洋灰”,就像火柴被称作“洋火”一样。作为“小汉口”,从卖醋的、卖酱油的、卖花生的、卖小吃的小商小贩,到澡堂子、小卖铺、百货大楼等等,在这里一应俱全。一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这里都是市民逛街、赶集的首选之地,平日里熙熙攘攘、十分热闹。后来城市改造,居民纷纷迁入新区,这一带也进入拆迁环节,但说到能够承载老驻马店人记忆的地方,自然非这里莫属。 今天的年轻人,可能更想去逛逛温州步行街、大商新玛特附近的小吃街和团结路上的烧烤店。但,一座城市的老街,却承载着最幽深的记忆和最温婉的情愫。就像陈年老酒,历久弥香。 乡音·美食 驻马店话和周口、商丘等豫东城市的方言是相似的,“黑(xie,音歇)了黑了来个客(qie,音且),吃馍馍不熟(fu,音浮),喝水(fei,音匪)水不开”“盖地”“挟邩(音斜或)”等口语,在这些地方都比较常见,但各地方言总归是有区别的。刘康健介绍,“‘十里不同俗(xu,音徐),五里改规矩。’就拿喝酒来说,确山县叫‘治’,泌阳县叫‘整’,西平县叫‘怼(dui,三声)’,新蔡县叫‘斗(dou,二声)’,正阳话叫‘搞’。”以前穿来踩泥蹚水的“板凳鞋”,在周口叫“苇窝子”,在驻马店则叫“泥屐子”。吃晚饭,在商丘、周口一带叫做“喝茶”,到了驻马店则是“喝汤”。 差不多每年夏天,驻马店人都会挥出中原“麦收第一镰”,产粮的地方就少不了美食。驻马店的很多美食独具特色,比如汝南县的马蹄馓子,平舆县的芝麻香油。确山县的炒凉粉,多用扁豆、豌豆而非红薯做成。在驻马店下馆子,服务员有时会提醒外地来的客人,本家的菜品里多配有麦子面做成的薄烙馍——在遂平县的民间传说里,烙馍是女娲娘娘用来补天的东西,养人。也有美酒——老基酒、蔡洪坊、朗陵罐、五龙口以及状元红黄酒,都常见于驻马店人用来待客的餐桌上。 在驿城区建新街上,记者来到一家豆腐脑店。除了比较常见的甜豆腐脑,这家店卖的主要是西平县特有的咸豆腐脑,以及用韭菜、萝卜丝卷面皮焙出来的菜馍。上午,顾客一直络绎不绝。家在附近的一对老年夫妻,特意带着自己四岁的小孙女过来解馋。“这家店开了20年了,一直很受欢迎,每次路过这里,小孙女都嚷嚷着要进来喝一碗。”老太太笑着说。果然,咸咸的豆腐脑里伴着芝麻叶、芹菜丝和黄豆,用麻酱一调,一口下去,鲜美的滋味留在舌尖上,让人满足又踏实。 29岁的郑州姑娘赵俊梅,来驻马店工作半年了。让她印象深刻的是,无论是豫西常见的牛羊肉汤、豫东的胡辣汤还是豫南的热干面,在这里都不愁找不到店面。“可能是因为驻马店自古是驿站,天南海北的人为这里带来了各自老家的味道。各种饮食文化在这里碰撞、融合,也没人觉得不习惯,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驻马店人淳朴、包容的性格了吧。”赵俊梅说。 新城·新貌 春光明媚,儿童公园对面,不算太长的骏马河旁,一群群中老年市民咿咿呀呀、吹拉弹唱,其乐融融,围观者或叫好、或静听,此情此景,未免让人想起一个人——上世纪30年代,驻马店人樊粹庭把豫东调从地摊搬上舞台、走进戏院,抗日期间出资召集孩童组建“狮吼剧团”,传唱爱国戏剧,被尊为“现代豫剧之父”。斯人已逝,遗风犹存。 “骏马河这一带,属于市里规划打造的三大文化带之一”,刘康健介绍,除了骏马河的诗词文化带,还有以市区金水河为起点的历史文化带,以练江河为基础打造的成语故事文化带。文化之风,在驻马店日渐兴盛——在市内,在县乡,诗词协会可谓遍地开花,会员少则数十人,多则一两千人,其中既有已经退休的老人,也有不少年轻人。他们踏青郊游、吟诗作赋,平时还会办班开展诗学教育,这种现象,在其他地方恐不多见。 27岁的驻马店姑娘吴怡萱,常在练江河边的置地公园散步。在驻马店长大的小吴认为,说到这些年驻马店最大的变化,当数市容环境的极大改善。“去年,驻马店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可是实至名归。”这一点也得到了在驻马店工作的漯河小伙儿李震的认同。早些年来驻马店时,他对这里的印象比较一般。但去年年初再次来到这里,他发现这里好像变了个世界:路面干净整洁,走到哪里都是秩序井然。 工作之余,李震会和朋友一起驱车到县区,感受山水美景,偶尔会在黄淮学院约一场足球赛。有时,他还会到骏马路文化路口的古玩市场,在旧书店里找几本旧版书。慢慢的,他有了越来越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条件允许的话,我想继续在这里工作、定居。”李震说。 河南人常说一个“中”字,在驻马店,能让人更加体会到这个字的深意。在这里,古今文化交会,南北风气交融。气候适中,饮食上的“一半米、一半面”使得任何地方的人都能很快地适应和安定下 来。和淳朴的驻马店人打交道,常让人如沐春风。 天下之中,真中。 |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 发表评论 | 共有0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