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网讯】自1987年林虑山国际滑翔基地首次被发现以来,滑翔伞运动项目,在林州已经走过了近30年。林州滑翔30年,正是滑翔伞运动项目在中国发展的一个缩影。依托天然的资源优势以及一流的技术团队。林州也因此被广大的滑翔伞爱好者誉为中国的“滑翔圣城”。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持续多年的建设,“林虑山国际滑翔基地”以及“林州滑翔”的品牌影响力与日俱增,项目本身也从单纯的体育运动项目,走上体育与文化教育、体育与休闲旅游等产业相融合的持续、科学发展之路。 负责人告诉豫网,林虑山国际滑翔基地位于河南省林州市境内的太行山(又称林虑山)东侧,自1987年被发现以来,被国际航协赞誉为“亚洲第一、世界一流”的飞行场地。曾多次承办FAI滑翔伞一类赛事,也是我国目前承办的级别最高的滑翔伞赛事。目前已正式开发了符合国际标准的起飞场及降落场,空域开阔,可容纳数十具飞行器同时起飞。同时,被批准使用3000米以下的飞行使用空域和固定无线电频率。 林虑山国际滑翔基地起飞区海拔高度1210m,相对高差800m,陡峰坡度60度。视野开阔,地标明显,便于领航。顶部平坦,直立如削,受太行山与林州盆地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势关系影响,气流迎崖而上,造就了开展滑翔运动的独特优良的天然环境。基地地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除每年2-3月份属风季外,其余月份均适于飞行,全年适飞天数超过200天。4-10月份均有较好的热力上升气流和动力上升气流,平均上升气流2-3米/秒,高度可达4000米以上,多为积云上升气流,便于寻找,适于飞行。其中5-6月份热气流旺盛可达5-6米/秒;9、10月份气流平稳。适于各种风向的起飞。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基地建设,林虑山国际滑翔基地起飞场、赛事服务中心、降落场及配套服务设施、双人伞体验咨询中心、道路等配套设施已逐步完善。起飞区有大型山顶生态停车场及停机坪,场地平坦,植被良好;网络全区域覆盖;降落场场地平坦、开阔,便于回收,有公路直达起飞区,可进入性强,集散性能好。 林虑山国际滑翔基地被发现以来,先后经过国际航联、英国皇家滑翔理事会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业飞行组织的飞行员试飞、三十余次国内外重大赛事的成功组织、五十万次安全起降,依托天然的资源优势,经过众多国内外重大赛事承办的经验累积,林虑山国际滑翔基地通过多年持续的建设,目前已成为国内发展最成熟、飞行条件最优越的滑翔伞飞行场地。 此外,作为中国滑翔伞运动的发源地,林州市已经形成了涵盖滑翔伞、动力伞、三角翼等航空运动项目初、中、高级培训教学及飞行训练所需的系列场地。除林虑山国际滑翔基地外,林州滑翔还拥有凤凰山初级基地,龙凤山训练基地等场地。 自1992年,林州市专门聘请台湾教练员培训林州也是国内第一批滑翔伞运动员起,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林州市已经成为国内滑翔伞技术的输出中心。这里拥有国内技术力量最雄厚的滑翔伞教练员、飞行员团队。林州滑翔俱乐部及林州滑翔协会是中国航协指导下国内最大的滑翔伞培训和专业赛事承办组织,每年培训的滑翔伞、动力伞等航空运动项目的飞行员、教练员、裁判员不仅遍布国内甚至国际众多国家和地区,数量及质量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林州籍教练员及飞行员也是数届中国滑翔伞国家队主教练及国家队队员。 2015年,林州市在林州市滑翔协会、林州滑翔俱乐部技术力量的基础上,成立了国内首个滑翔伞运动培训学校,进行滑翔伞专业人才的培养。学校目前占地面积30亩,拥有林虑山国际滑翔基地、林州滑翔凤凰山训练基地、林州滑翔龙凤山训练基地等涵盖初中高级滑翔伞培训教学所需的实践教学场地。拥有APPI唯一中国籍教练员一位,国家级教练员三位,有国家飞行执照的助教八位,高校教师资格证持证教师两位。师资力量雄厚,毕业可签发飞行执照。 林州滑翔拥有自己独立、成熟、完善的培训体系,拍摄有国内首部滑翔伞教学片。同时,坚持每年在地方中小学及高校中开展“滑翔文化进行园”活动,对项目进行推广与普及。 自1992年首次组织滑翔伞专业赛事以来,林州早于1997年就承办了“滑翔伞世界杯”、先后数次承办过“滑翔伞世界杯”、“亚洲滑翔伞锦标赛”等众多国际航联一类赛事。同时,也创立了“海峡杯”“林虑山国际滑翔伞公开赛”“中国滑翔伞俱乐部联赛”等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地方自主品牌赛事。尤其是“海峡杯”,已经发展成为海峡两岸友好交流的重要媒介和渠道。 以滑翔伞、动力伞、三角翼等航空运动项目为主体的“蓝色航空旅游”已经正式列入林州市“三色”旅游规划之中。目前已开辟出多种航空器的空中旅游项目。中国第一部以滑翔伞为主题的纪录电影《飞》也已经在林州完成了外景拍摄。滑翔伞“出彩中国人”主题人物拍摄;滑翔伞科普教育进校园;林州滑翔二十年系列图书等。林州滑翔伞运动项目已经开始走上体育与休闲旅游,体育与文化教育融合发展的道路。 依托天然的资源优势以及技术力量团队,林州市一直被誉为中国的“滑翔圣城”。二十余年的持续建设,二十余年的经验累积,二十余年的稳步发展。林州滑翔配套设施日趋完善,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品牌影响力持续增强,已经发展成为具有显著特色的体育文化旅游项目。在接下来的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赛事的科学规划,资源的合理配置,产业的有效融合。希望通过上级部门的关注重视,自身的不断努力,促进项目的更大的发展和提升。 |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 发表评论 | 共有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