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贵元 随着微信的普及,微信公众号也日益走进公众生活。 很多公众号成为传播正能量的有益平台,在教育人、激励人、引导人,弘扬先进文化,树立文明新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然而,令人失望和痛心的是,一些公众号发布虚假信息,搞欺诈行为,为了盈利和牟取暴利,屡屡触碰法律红线;有的利用公众号发布信息内容低庸不雅,甚至恶意炒作、宣泄不满情绪、恶意攻击诽谤,或有意颠倒是非,混淆群众视线和误导群众;有的奉行“拿来主义”,一味搞抄袭剽窃、张冠李戴、移花接木、改头换面进行发布,严重影响了网络生态。 不久前,某网红村因长期在公众号上发布低俗内容而被有关部门查处。令人大跌眼镜的是,有人还捡起被丢弃的牌子继续炒作,可谓是无法无天了。 尤其在疫情防控期间,一些公众号恶意编造传播网络谣言,制作哗众取宠的小视频,随意散布他人隐私信息,不仅损害他人的合法权益,也给社会造成不稳定因素,甚至也给政府有关部门的官方发布带来严重冲击。 公众号不是法外“自由号”。对这些无视法律规定和社会公序良俗的公众号,的确到了非整治不可的地步了。 好在有关部门及时亮剑,直指违法公众号要害。 据悉,国家网信办新修订的《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将于2月22日起正式施行。新规明确强调,公众号生产运营者不得操纵利用多个平台账号,批量发布同质信息内容,生成虚假流量数据,制造虚假舆论热点;不得编造虚假信息,误导社会公众;不得以有偿发布、删除信息等手段,实施非法网络监督、营销诈骗、敲诈勒索,谋取非法利益。 有令当行,有禁必止。有关部门要对公众号进行排查和清理,给公众号戴上法治的金箍。对那些肆意发布虚假信息、扰乱正常秩序、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要依法依规坚决予以查封和取缔。 |
- 上一篇:“复兴号”商业馆让高铁文化流转于你我之间
- 下一篇:“慢火车”彰显铁路温情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 发表评论 | 共有0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