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食品安全欺诈要施以重罚
时间:2017-02-18 06:35:39 | 来源:豫网 | 作者:江德斌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15日发布的《食品安全欺诈行为查处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了十种食品安全欺诈行为,包括产品欺诈、食品生产经营行为欺诈、标签说明书欺诈、食品宣传欺诈等。普通食品使用“可治疗”“可治愈”等医疗术语、使用“纯绿色”“无污染”等夸大宣传用语、以转基因食品冒充非转基因食品等,构成食品宣传欺诈。(据2月17日《北京晨报》)

  按照《意见稿》的规定,现在市场上宣传销售的食品里,有很多都触犯了相关规定,属于食品安全欺诈行为,需要予以纠正和处罚。

  比如最典型的有机食品,均打着“纯绿色”、“无污染”等口号,可事实上很多有机食品都是搞得假认证,生长模式依然在施用化肥、农药,生产基地也难保障没有污染,却因宣传方面得益,能够卖上高价,让消费者为之买单。还有部分普通食品使用“可治疗”、“可治愈”等医疗术语,令消费者误以为可以替代药物,从而购买食用,不仅难以达到治疗效果,反而会耽误病情,危及到身体健康。

  可见,食品安全欺诈行为用各种花样,将原本普通无奇的食品,加以包装成具有特殊功能的食品,从而售卖更高的价格。如此就形成不正当竞争,获得超额利润,对其它守法商家来讲,乃是很不公平的。而且,此举不仅会令消费者蒙受经济损失,付出不必要的超额成本,还有可能因误信购买食用,给身体健康埋下安全隐患。

  显然,为了维护食品安全环境,要对欺诈行为加以打击,采取罚款、信用惩戒、刑责等各种处罚措施。从《意见稿》的处罚标准来看,似乎有些轻微,没有达到重罚的力度。比如使用“纯绿色”“无污染”等夸大宣传用语等6类欺诈行为,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并对直接责任人处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这种处罚标准,对于商家而言,与违规宣传的获益相比,无异于“挠痒痒”罢了,不仅难以遏制食品宣传欺诈行为,反而会形成纵容之势。

  食品安全关系到亿万消费者的健康问题,我国食品安全环境堪忧,每年都有大量食品安全危机事件爆发,几乎每个食品领域都存在黑幕,令民众为之战战兢兢,对国内食品严重信心不足。从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源来看,各种欺诈行为是一大因素,商家利用信息不对称的优势,对消费者隐瞒真相,依靠欺诈牟取暴利。那么,基于保障消费者利益、维护食品安全环境的立场考虑,对食品安全欺诈行为就该处以重罚,让商家付出沉重的代价,方可以儆效尤,达到肃清乱象的目的。

关键字: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游客请勾选
            
地址:郑州市经一路省政府四号楼 邮政编码:450000
联系电话:0371-55313503 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版权所有·豫网 Copygight © 2016 yuwang1.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公网安备 41010402002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