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事业作为有益于社会与人群的社会公益事业,是政府主导下的社会保障体系的一种必要的补充。许多人也因为慈善事业的帮助,得到了实实在在的人道主义救济。但是近年来,国内慈善事业却因为运作模式不透明,存在各种腐败现象而广受诟病,特别是“郭美美”事件,造成民众对政府主导的慈善事业的信任度大幅下降。与此同时,一些民间公益组织迅速抬头,吸引了社会的目光。然而不少民间组织的慈善运作,因透明度低,现实看来,也难孚众望。 比如近日媒体报道的巴中一个名为“巴中爱心志愿服务大队”的组织以救助在天津上大学的白血病患者小芹为名。在巴中多个乡镇为她组织募捐。但事后证明,募捐到的11万余元爱心款,并未全额打进小芹账户。小芹家属对此提出质疑,双方发生争吵。“巴中爱心志愿服务大队”事后发表声明,称爱心款中的5万余元系用于活动开支。对于支出太大的质疑,志愿服务者表示“这件事我问心无愧”。 笔者愿意相信“巴中爱心志愿服务大队”慈善募捐的目的是单纯的,5万元捐款确实用在了活动开支上,但是如果要堵住悠悠众口,还是得用一本活动支出的“明白账”来为自己洗白。 慈善事业首先是建立在道德基础上的,它所依赖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关爱,所依靠的是人们发自内心的道德需求,然而这也注定慈善事业根基的脆弱,任何一件腐败丑闻都能将耗费大量心血和人力搭建成的慈善之桥瞬间摧垮。这也意味着,慈善事业必然是对运作的透明度要求更高的事业,必须是能经受得住各种质疑和审视的领域。因而,无论慈善事业是谁来主导,要想走得长远,就必须建立一套经得起民众核查的资金支出清单和一套完善的纠弹制度。 以美国为例,美国慈善机构的运作历史悠久,一般建立了旨在约束本组织及其成员行为的较完善的标准、规则等,尤其是自主项目申请、款项拨付及运营费用的预算等,都有一套严格的程序。而且任何公民都可以去慈善机构查阅其账目。并且对账目提供的信息要求十分详细,包括慈善机构前5名收入最高的成员名单、前5名报酬最高的合同商名单以及筹款所需花费。一旦慈善机构信誉受到质疑,就可能被公众抛弃。慈善机构在这种情况下不得不提高自己的透明度。 大量事实证明,行业自律抵不过制度约束;真慈善,终究离不开一套“明白账”。慈善事业,终究要在阳光下才能开出善之花,结出善之果。 |
- 上一篇:小小拘留或许改观大文明
- 下一篇:甩掉“僵尸企业”方能轻装简行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 发表评论 | 共有0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