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医院比作战场,那么,急诊科就是战场上直面生死的最前线。 米思嘉,医学硕士,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有着10年执医经历、3年急救经验。 如果脱下身上这套标志性绿色急救服,这位35岁的医生身上,似乎和“急”字无缘。言谈间,他的话语不徐不疾,态度温和诚恳,声音里有种让人镇定平和的特殊“魔力”。可当120急救信息传来,眼前的他几乎瞬间换了个人,一跃而起,迅疾奔向急救车,像一头敏捷的猎豹。 挽救生命的背后,急诊工作伴随着长期忙碌与琐碎。通常的早班从早上8点到晚上7点;夜班是晚上7点到次日早上8点。平均每一班次的问诊量在40~50个病人,紧张且辛苦。 在这医院最繁忙的科室,米思嘉和同事们早习惯了争分夺秒。在急诊科,随时会有突发情况需要处理,不断有新转入的急诊病人送来,他需要快速接手、快速诊断、快速决断:是留在急诊室里继续观察,还是分流到其他科室……为了方便随时跑动,米思嘉总穿着一双运动鞋。 日夜交替,总有日升月落。抢救室里,始终有生有死。 米思嘉在急诊室的日日夜夜,同样值守在生与死之间。有些人通过他,获得了新生,有些人却终究停了下来。 米思嘉永远记得,2019年夏天的一个傍晚。120传来信息,一岁幼儿因为呼吸道意外卡入食物窒息,陪伴的老人慌乱无措,先抱去小诊所求医未果,方才拨打了急救电话。虽然急救车用最快的速度奔赴现场,米思嘉和同事拼尽全力抢救了整整3个小时,终究还是无力回天。 望着紧紧拥抱孩子枯坐到凌晨的母亲,米思嘉深深感受到无力。他说,我自己也有孩子,更能体会到母亲绝望的心碎。此后,我也一直在反思:如果孩子身边当时能有人采取一些急救措施,如果能够送医更加及时,悲剧或许还能挽回。 急诊室内外,生离死别的故事在反复上演。如今,米思嘉的想法越来越清晰,他希望能让更多人拥有医学常识、学会必备的急救知识,关键时刻,这些知识能救命。为了这个目标,他用实际行动去表达,工作之余,他和同事们一起,进社区,进企业,去尽可能地普及急救技能和急救知识。 面对未来,米思嘉的内心没有一丝动摇:“医学是不完美的科学,但我会竭尽所能,追寻不完美的完美。我将一直坚守在急诊这个前沿阵地,全力以赴!” |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 发表评论 | 共有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