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行”白内障复明项目,从国内新疆哈密到非洲厄立特里亚,声名远扬;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脑卒中危险因素筛查等民生实事,深入民心…… 对于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来说,2019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也是奋力拼搏出新彩的一年。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该院广大医务人员更是白衣执甲、逆行出征,为生命坚守、为使命而战。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一个个共产党员挺身而出,一座座战斗堡垒巍然矗立,鲜红的党旗在疫情防控一线高高飘扬,唱响了一曲护佑生命的大爱行歌。 近日,本报深入医院临床一线,采访了几位优秀专家,记录和感受他们对党、对患者最朴素而又最炽热的为民健康情怀。 眼底病“克星”王瑞峰: “看到患者康复,我由衷地感到幸福” 从医30多年来,他在小小眼球的方寸之间“精雕细琢”,让近万名眼疾患者重见出彩“视界”;他在省内率先开展了现代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复杂视网膜脱离等,让眼底病手术治疗和激光治疗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他,就是眼底病“克星”——我省眼底病学科带头人、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大眼科主任王瑞峰。 30余年专注眼底病治疗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 自幼耳濡目染,当一名医生一直是王瑞峰心中最大的梦想。大学毕业后,他如愿以偿穿上了白大褂,但他仍不满足,在从医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在眼科临床10年后,作为郑州市跨世纪人才,他被选派到北京大学,师从国内著名眼底外科专家黎晓新教授,专门学习眼底病及复杂眼外伤的手术治疗。 眼底、眼外伤专业是一条艰辛路,见效慢、风险大、过程辛苦,但他没有一丝犹豫。他说:“一想到在病痛中挣扎的患者,无论多难,都要坚持。” 从第一例玻切手术到首例23G微创玻切手术;从第一例25G微创玻切手术到首例27G微创玻切手术,等等,他在省内率先开展了27G微创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等创新技术,让患者享受更舒适、高效的诊疗技术。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30多年来的坚守,为他带来了专业上的荣誉与认可。他主持的科研项目“直接检眼镜、间接检眼镜及显微镜视网膜脱离复位术的临床对比研究”“AIDS眼底病变的诊断及研究进展”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省医学科学进步奖二等奖,为我省眼底病专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患者康复我感到幸福” “王主任,您救了我们一家呀!”前不久,来自开封通许的董相国到医院复查,他特意早早赶来,向王瑞峰再次鞠躬感谢。 7年前,董相国患1型糖尿病合并双眼眼底出血,眼前一片漆黑,仅有一点光感。家人曾带他跑遍各地都医治无果后,慕名来找王瑞峰。 在得知董相国艰难求医情况后,王瑞峰为他做了详细的检查,并为他垫付了住院押金。两天后,为他做了切除术。手术治疗很成功,他的视力恢复到0.5。 这样生动感人的病例,在他30年的临床治疗中经常发生。他说:“我深知每一位患者的深情嘱托,深知肩上责任重大,时刻不敢大意。我最喜欢听到的一句话就是,患者术后兴奋地说,‘我又能看见了!’看到患者康复,我由衷地感到幸福。” 在他带领下,该院开展老年性白内障日间手术业务管理新模式,微创玻璃体切除术联合玻璃体腔注入消毒空气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人工耳蜗植入术等一批新技术新项目。 王宁利教授青光眼团队、黎晓新院士眼底病团队、李巧娴教授斜视与小儿眼科团队等已在该院落地开花。 医者仁心的奉献 健康所系,赋予医生重任;性命相托,彰显职业神圣。王瑞峰无时无刻不在身体力行着这句话。 30年来,他总是去精心呵护每一双眼睛,耐心倾听每一位患者主诉,竭尽全力为患者解除病痛。不管是在门诊,还是在住院部,他总是耐心、细致地向病人和家属解释病情和治疗方案,让患者消除对疾病和手术的恐惧。 看到生活困难的患者,他总是主动给予帮助。患者出院回家买车票的钱不够,他主动拿出钱来;患者行动不便,他就拿自己的饭卡为患者买饭等。他说:“看到病人,我心里着急啊!我是农民的儿子,我最理解农民,也最知道贫困患者的心情。” 刚过而立之年的农民李满仓,双眼爆炸伤,一只眼球已在其他医院摘除,一只眼球内多发石块异物。花光家中积蓄的李满仓暂时交不上手术费,王瑞峰带头为患者垫钱,医护人员不仅纷纷垫钱,有的还把孩子的衣服拿来给患者的孩子穿,有的主动给患者家人打饭。 30多年来,他看了这么多病人,做了这么多手术,却从没有投诉和纠纷发生。 30多年来,他专注为患者解除眼疾,也收获了许多感动,荣获了中原健康好卫士、郑州市人民健康好卫士、郑州市医德标兵、郑州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 内镜“掌门人”卞孝平: “真心对患者好” 从医20多年,他所在的科室从无纠纷、无投诉、无医疗事故,问起其中的奥秘,不善言辞的他,只说了六个字——“真心对患者好”。 从事临床医疗一线20多年来,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内镜诊疗中心主任卞孝平,就是凭着这简简单单的六个字,赢得了无数患者的良好口碑,成为患者心中值得信任的内镜专家。 “幸福一个家庭” “发现一例早癌,拯救一个患者,幸福一个家庭”,作为深耕于内镜医学多年的“掌门人”,卞孝平深知早期诊疗的重要性。 谈到内镜诊疗,不善言辞的他,逐渐打开了话匣子。他说:“现代生活节奏快,很多人工作压力大、超负荷工作、不规律的饮食等,导致胃肠道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尽管目前内镜诊疗技术日趋成熟,但仍有很多人一提起胃肠镜检查,便谈‘镜’色变,十分排斥。” 他激动地说:“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我国舒适化内镜诊疗技术也在迅速发展,从有痛苦内镜到无痛苦内镜,这一变化,既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与依从性,又利于开展胃肠肿瘤的早诊早治。” 哪些人群需要胃肠镜筛查?他提醒,一般没有什么不舒服症状的,建议40岁以上,最迟不要晚于50岁,要做一次胃肠镜检查;如果遇到有胃肠道肿瘤家族史的,建议筛查年龄可提前到30岁甚至20岁。 “临床上,经常有很多患者不理解,住院为啥要做胃肠镜?其实内镜检查最重要的作用是早发现、早治疗,这也是每一位内镜医师肩上神圣的责任。”他说,起初患者不理解没什么,但只要真心帮患者早早排除疾病隐患,就能得到患者及家人的理解和支持。 “真心对患者好” 采访当日,有一对老两口来到内镜诊疗中心,自称是卞孝平的“老粉丝”了。 原来在十几年前,老太太因胃肠病住院,一度十分沮丧,不愿配合治疗,卞孝平发现后,便时常找老太太聊天安慰。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这一平常举动,赢得了老太太的尊重与信任。老太太说:“俺们不管有什么病就来找他,找到他就放心了!” 近几年,医患矛盾纠纷屡见不鲜,但他的科室始终保持着“无纠纷、无投诉、无医疗责任事故”的纪录。他说,这没有什么独门秘籍,只要真心对患者好,跟患者以心换心,医患关系就没有矛盾。 一次,当他给一位患者做过肠镜检查后,患者感叹地对他说:“谢谢您,我看了这么多医生,从来没有人帮我揉肚子的,只有您!” “我们主任经常帮助行动不便的患者办理手续,还按照规定帮助贫困家庭办理减免手术费用的相关手续。”内镜诊疗中心护士长杨春丽说,卞孝平因为要照看病人,往往加班到下午1点多,特别是对于住院患者,他会跟踪观察每个患者的病情,注重对患者的心理疏导。正是这种真心相待,让患者口耳相传,即便不坐门诊,也经常会有患者来找他看病。 一切为了病人,处处体谅病人的难处,这是他的行医准则。 “希望一直为患者服务” 从医20余年,卞孝平在消化系统常见病及多发病,如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肝炎等的诊治已炉火纯青,在疑难危重病如消化道大出血、肝衰竭等抢救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作为内镜诊疗中心主任,在不断提升自身技术的同时,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人才培育上。“他像个大家长关爱着科室的每个人。”杨春丽说,多年来,卞孝平把自己积累的临床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青年医师,鼓励他们多走近临床积累经验。同时,他积极搭建学习交流平台,努力为青年医师争取进修和锻炼的机会,让他们尽早能施展才华。 “作为医生,我的初心就是能给患者解决病痛,能够在发生恶变之前,早早帮患者解决隐患。希望随着青年医师医术水平的提高,可以让更多患者受益。”卞孝平说,他有一个梦想,那就是等医院东院区开诊后,想向院里申请一间消化内镜门诊,以便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我让孩子也选择学医学,我有一个梦想,就是从我开始,代代传承,成为医学世家,一直为患者服务下去。” 岐黄高人王建萍: “病人来一趟不容易,我再坚持坚持” 她出身中医药世家,娴熟地将传统中医与现代医学相结合,能用一根银针治疗中风后遗症等疑难杂症;行医30多年,她的病人大都是靠口碑相传,不仅自己有病就找她,一个家族数十口都来找她看病也是常事。 她,就是岐黄高人——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王建萍。 无声的诊疗 “老王啊,嗓子都成这样了,该歇歇了!” “是啊,老王,您都生病了,真该歇歇了。” 只见老王指了指自己的嗓子,然后用笔在纸上写道:“不行啊,这几个病人都是从外地来的,来一趟不容易,我再坚持坚持!” 这是发生在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老年病科病房真实感人的一幕。 她们口中的“老王”,就是王建萍。前段时间,因为门诊和病房病人太多,说话多、喝水少,她的嗓子出现了嘶哑等症状,一直不见好,检查发现是声带息肉伴水肿。 医院耳鼻喉科同事表示:要么住院手术治疗,然后严格休声两周;要么先选择保守治疗,休声观察两周再说。 为了不耽误医院及科室工作,更为了这些慕名而来的病人,她决定保守治疗,坚持工作,每天通过写字来和患者沟通询问病情。 上周四,王建萍门诊看了120多个病人,日常查房70多个病人,这样一天下来,握笔的手指累得酸痛,一管新换的笔芯都用完了。 仁心献大爱 “说起王主任,二院人没有不竖大拇指的!” 护士长周丽娜说,王建萍父亲是一名老中医,她自幼秉承父训,修习岐黄之术,1985年毕业后到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工作,勤恳思敏,不断提高自己的医术。 同时,她非常注重修身立德,广施医者仁爱之心。她常说:“古有训,才不近仙,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就是说我们学医的不仅要有极高的天分,最主要的是要有一颗普济苍生的慈悲之心。” 在她的眼里,患者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她都一视同仁,待患者如至亲。王建萍坚持为70岁以上的门诊病人免挂号费,常常为住院贫困病人买衣送药、垫付住院费等。 有一位80多岁孤居老人,日常没人照料,早餐和晚餐都是馒头配咸菜,午饭吃泡面。发现这个情况后,王建萍就把自己的饭卡交给护理人员,叮嘱她们再忙都要记得帮助老人买饭。她说:“谁家没有老人啊,能帮一把是一把吧。” 年初新冠疫情暴发,医院抽建援鄂医疗队时,她不顾年近花甲,主动请缨。经医院综合考虑后,决定让她留守后方。她遗憾地说:“我们这一代人对共产党的感情特别深,亲眼见证了国家这些年日新月异的发展,这都是党领导的好,国家出了这么大的事情,作为一名老党员,我想用我的医术为国家和人民做点贡献。” 岐黄传薪火 “二院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你们这些年轻人,是二院的未来,要珍惜时光,好好钻研业务,珍惜二院这个平台,你们将来是什么模样,二院将来就是什么模样。”对于医院,王建萍有着深厚的感情。她常这样告诫科室年轻大夫,要努力上进,爱院如家。 作为学科带头人,她带领科室开展中医脑病、肾病、心血管病、消化系统病、肿瘤等5个亚临床专业,为广大患者提供了质优、价廉的中医医疗保健服务,科室也先后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示范工作单位、河南省老年病重点专科建设单位、郑州市老年病特色专科。 弦歌不辍,薪火相传。为了提高科室学术水平,更为了培养人才队伍,近年来,她多次举办省市继续教育项目,广泛进行学术交流,派年轻大夫外出进修学习。目前,她本人担任河南省首届中医药青苗人才培养项目指导老师,悉心指导作为其学术继承人的康紫厚、金鑫等年轻医生。 谈及未来,她说:“科室能有今天的发展,是院领导指挥得当,下面年轻娃娃们干得好,我这老太婆不中用了,再干几年都退休了,现在就想着,把这几个年轻娃娃赶紧带出来,给二院的长远发展留点种子,这就是我最大的心愿了。” “杏林张帜泽苍生,悬壶济世医者情;青丝转瞬成白发,鞠躬尽瘁未言功!”这是她医者仁心的真实写照。 洞察秋毫李炎萍: 见微知著润无声 对于前来体检者,她知微见著,以朋友真心相待,热情、周到提供服务;她润物无声,用专业和细节赢得无数信任;她执着担当,以维护生命健康为己任,努力让体检者潜在的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她就是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体检科副主任李炎萍。 见微知著润无声 “天没亮的时候,我们就从新郑八千乡赶过来。老爷子有糖尿病,我担心他会低血糖,希望能早点做完检查。”日前,在体检门诊,一位老奶奶低声地对李炎萍诉说。 她立马把老夫妇领进诊室,一边电话沟通协调,一边开单检查。临走时,她还塞给老大爷一袋酸奶说:“叔,您拿着,做完检查就可以喝了,千万不能低血糖了。” 一位85岁的老爷爷,老伴卧床不起,儿女都在国外。他不想麻烦别人,便冒着雨一个人打车来医院体检。察觉到这一情况,她忙安排护士协助老人体检。老爷爷激动地说:“闺女,谢谢你!要不是你们帮我,我真不知道该咋办!” 日前,该院为1044名患者完成了慢性病体检工作。慢性病体检,老年人居多,患病复杂且部分行动不便,这就要求医护人员要更加细心周到。那些天,她跑前跑后、来回穿梭,主动上前搀扶行动不便的患者,及时为他们提供帮助。同时,她时刻关注着体检流程,生怕漏掉蛛丝马迹。 “体检中,各种突发情况时有发生,我们都会尽最大努力让他们更舒心、更放心。”她提醒,每年体检都发现不少罹患心脑血管病,甚至肿瘤,而有些人却毫不知晓,所以仅靠健康体检是不够的,提高预防疾病意识,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 执着担当赢赞誉 “在体检科工作,一开始并非得心应手。”在来体检科前,李炎萍做了多年的外科护士长。她坦言:“之前面对的是患者,知道病患在哪,可以对症下药,针对性地护理,而现在面对的都是不确定人群,要应对的事情更多、更繁杂。” “有时体检时间紧、任务重,突如其来的压力,让我也十分焦虑,我便强行让自己镇定下来,拿一张纸,把需要做的事情一条条罗列下来。”她说,碰到临时体检任务,她经常忙得顾不上吃饭喝水,直到把体检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任务清单上满是“对勾”时,方才长舒一口气。 累倒并不怕,最头疼的就是患者的误解。有位50多岁的中年男子来做体检,彩超发现肝上长了一个血管瘤。她立即通知该男子,建议做个CT。但该男子以为医院想变相检查而拒绝。她没有放弃,而是再三打电话与之沟通,让他尽早检查,不管到哪家医院。 后来,该男子去省肿瘤医院检查,确诊为肝细管瘤。万幸的是,由于发现及时,治疗效果很好。之后,该男子对她非常感激,不仅自己年年来院做体检,还带着家人朋友一起来,身体一不舒服就会向她咨询。 正是凭着点滴暖心细节,凭着对患者负责的执着担当精神,让她赢得了众多患者的信赖。 牺牲小家为事业 在李炎萍的带领下,体检科不断发展壮大,医务人员增至17个人,尽管人手仍然不足,但他们都出色地完成了二七区中小学生健康体检、郑州慢性病医保病人体检等任务。 2019年,该科共接待体检单位108家,个人体检5500余人次。作为体检科负责人,她常常冲锋在前、迎难而上。因为经常需要上门体检,她常常凌晨三四点就从家里出发,一忙就是一整天,深夜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 “早上经常顾不上做早饭,从来也没接送过孩子上下学。偶尔去开家长会,老师说很少见到我,当时心里感觉特别歉疚。” 工作的忙碌,让她不得不牺牲对孩子的陪伴。 每当谈到这些,她都一脸愧疚。但在事业与家庭的选择上,她一次又一次地选择了事业。 “孩子一开始特别不理解,甚至还赌气说以后绝对不到医院里上班。”她说,但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尤其疫情暴发以后,她渐渐理解了医生的责任,“孩子现在转变了很多,不仅为妈妈自豪,还说等到高考,她将报考医学专业,和妈妈一样当医生”。 汪 辉 李京儒 陈 燕 冯 峥 |
- 上一篇: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携手树兰医疗造福中原患者
- 下一篇:七一建党节|郑州市九院向党致敬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 发表评论 | 共有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