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铺地、怎么种树、怎么砌墙、哪里开路……近日,河南理工大学建艺学院原院长、“草帽教授”陈兴义把课题从讲台延伸到了乡村街巷,一次次到农村调研,了解乡村现状、苦思发展对策、亲自指导施工。 “草帽教授”的绰号是农民“送”给他的。一开始,陈兴义接触的村民都不知道他是大学教授,只觉得他和农民一样戴着草帽风里来雨里去,一起吃北方人的大碗面,却不了解他是吃大米饭长大的南方人,就亲切地称他“草帽教授”。慢慢地,陈兴义也习惯了这个称谓,后来,甚至连他所带的团队都成了“草帽团队”。 用红色基因“激活”乡村振兴 作为太行山一带革命烽火的主要策源地,美丽焦作就像一颗明珠镶嵌在巍峨的太行山脉脚下,其“太行八英”“太行人民的儿子——九纵”等红色革命事迹,正是数千年来勇于牺牲、乐于奉献太行精神的积淀和延续。 为赓续红色传统、凝聚脱贫力量,陈兴义2015年发起组织了美丽乡村行动计划服务团队,多方考察当地红色文化,探索出“设计扶贫”的新路,总结出“打造红色走廊、开发红色产品、形成红色产业”等12条路径,在激活红色基因当代价值的同时,带领老区实现乡村振兴。 “通过精准设计,村里的红色文化真正‘火’了起来。”这是在十二会村听到最多的一句话。作为享誉太行山的红色根据地,海拔700余米的十二会村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曾是焦作党政军机关驻地,村内现存有太行区第四专区,焦作市委、市政府等旧址遗迹。 来到十二会村,村口巨石上“红色十二会,焦作西柏坡”几个遒劲大字映入眼帘。从此处远眺,一幅太行美景、焦作全景图尽收眼底,来参观学习者大都会兴致勃勃地在此留影。 走进村内,几年前陈旧的屋舍、破烂的道路,灰尘满地、杂草丛生、无人问津的革命遗迹……如今已是焕然一新。无数革命先辈曾经挥洒热血的石头房,已打造成“红色文化纪念馆”,每张桌椅都被赋予“红色新概念”;红色产业随处可见,游客既可以欣赏巍巍太行、体味静谧生活,又可以忆苦思甜激发斗志、重温誓词牢记使命。 村中央一棵1500多年树龄的大槐树更是被誉为充满传奇色彩的“革命树”。据村内老人介绍,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来村“扫荡”,一名八路军干部在掩护村内群众全部撤离后,发现鬼子已经进村,为了不暴露群众和大部队行踪,就灵机一动藏身大槐树中间的“树洞”里,外面放一捆玉米杆堵住洞口。鬼子在村内转了一圈,一无所获灰溜溜地走了,事后大家都说这是一颗护佑革命的“光荣树”。如今,这棵大树正在见证村民们的小康生活,来访者也都乐意与这棵“幸福树”合影留念。 为整治山村环境,村内8名老党员组成“突击队”,其中年纪最大的78岁,最小的56岁,他们不讲条件,带头拆除部分院落,抬石头垒护坡,有的还主动拆了自家房子。作为“急先锋”,他们的无私奉献感染带动了整村人,许多村民捐款捐物。村民赵荣英第一个到村委会请求先从她家拆,不要一分钱赔偿。为了对村中古槐树进行保护,需要拆掉村民李会来家的房子,他二话不说就同意了。停车场扩建需要占用村民赵乐阳门前2米多宽的宅基地,赵乐阳不仅同意,还将家门口两棵大树捐给了村里……这些事一直令陈兴义记忆深刻,他感慨地说,“十二会村红色资源丰富,群众们思想觉悟较高,利用‘红色长廊’把老区生活、生态农业、文化娱乐等串联连来,定会成为一张烫金名片。” “去年十一期间,村里平均每天接待5个,高峰期接待8个团队。为此,村里还专门培养了导游员。”十二会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连红利说,“村庄之所以最近几年如此受欢迎,主要归功于‘草帽教授’的倾情付出与无私奉献。” 据连红利介绍,陈兴义因地制宜规划出“做好红色文章、带动绿色旅游、启动生态采摘”的发展“三步曲”,用红色基因“塑形”革命老区、“激活”乡村经济。该村2018年被命名为焦作市红色文化教育基地,2019年成立焦作市十二会村红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并争取到发展资金2500余万元……曾经的省级贫困村已发生了化茧成蝶逐日飞的“美丽蝶变”。 “发展村内红色产业一开始心里没谱,现在信心十足。”连红利高兴地说,“村里的红色遗迹已被修缮保护,具备了红色旅游的接待条件。去年接待游客近20万人,这是之前想都不敢想的数字。” “只要把好红色文化脉搏,今后还会有更大的惊喜。”一旁的陈兴义鼓励说。 “谁也没想到,十二会村还会发一笔‘小米财’。”连红利说,“这里生态气候适合种植小米,村民们以前都是小打小闹在山路边摆摊儿卖。‘草帽教授’去年给我们义务设计了一个Logo,搞包装,打品牌,还真有效。” “一颗红五星从十二会村的石头房里冉冉升起,照亮了村旁绿色的山坡。”这就是陈兴义免费设计的Logo。而一个简单的Logo,便将十二会村的红色文化与绿色产品紧密融合。 Logo被印在包装上,十二会村的小米瞬间有了“气场”。连红利说:“去年年底,有个买家一看包装,当场订购了1400公斤,可把乡亲们乐坏了!从春节到现在,虽受疫情影响,但仍卖出2000多公斤,收入4 万多,人均增收1000 多元。” “自从用上了Logo,感觉俺村跟新时代挂上钩了。村里已决定,将生产的柿饼、山楂、红薯粉条等农特产品都打上Logo,包装一番,还计划建个山货市场。”连红利说,“要让红色老区‘香’起来,品牌力量真不可少。” “凡美丽乡村建设成功的地区,都擅长树品牌。许多地区建设的短板在于缺乏品牌意识。”陈兴义说,“产业兴则百业兴,产业强则百业强,实现美丽乡村振兴就要抓住产业兴旺这个‘牛鼻子’,而树品牌就是给‘牛鼻子’戴铁环。” 站在十二会村提升改造后的大水窖前,陈兴义希望在这里尽快建一个大型的入党宣誓墙,以方便各单位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目前,围绕“深挖红色基因,激活乡村振兴”主题,这个只有47户、128口人、名不经传的偏远小山村正逐步发展成为一道靓丽的红色风景线。 用红色历史“铸魂”乡村振兴 4月底,山上的气温依然令人寒噤,可“千年古村落,红色寨卜昌”的文化品牌却拔高了山村的温度。 作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九纵队诞生地,寨卜昌村落环境曾“惨不忍睹”,村内污水横流、垃圾遍地,国宝级民居无人问津。陈兴义认真梳理存在问题,提出“让传统文化‘充满’古田园、让红色历史‘入驻’古民居、让党建精神‘串联’古村落”的思路,凝练设计出“古村落+红色历史”元素的村落标志。通过2年的建设,如今的寨卜昌已成为焦作市首批社会资源旅游访问点、各单位党建活动理想选择地。 “在革命老区美丽乡村建设中,应充分发挥红色历史凝心铸魂的时代作用,让嵌入红色‘芯片’的老区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陈兴义深有感触地说,“每一处红色资源背后都承载着一段珍贵的历史记忆,独一无二。” 陈兴义特别注重寻觅红色印记、记录红色故事、破译红色密码,穿越时空隧道去感悟老一辈革命家的英雄气概,用“红色引擎”释放的强大新动能激发情感共鸣、弘扬革命精神、坚定理想信念。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活化让村内曾经被世人冷落的明清古建筑群成了火红之地。”寨卜昌村干部王跃进说,“在陈兴义的主导下,村里把党课教育从传统课堂搬到现实情景,锻造‘红色工程’,实施党性教育‘一条龙’服务,传播‘红色历史’、打造‘初心讲堂’、体验‘红色实境’,每一位旅客都能设身处地感悟‘红色故事’、聆听‘红色党课’、参加‘红色研讨’、重温‘红色记忆’。” 2009年8月15日,寨卜昌村举办了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九纵队成立62周年庆祝大会,拉开了该村淬炼红色名片、发展红色产业的大幕。 站在历史的门槛上回眸,1947年8月15日,以焦作市地方红色武装老二团为基础,太行军区在寨卜昌村组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九纵队。仅2个多月时间,纵队便发展成一支2万余人的革命劲旅,先后解放了洛阳、开封、许昌、郑州等中原城市,并参加了震惊中外的淮海战役。战役结束后,第九纵队被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十五军,参加了渡江战役,在解放两广、西南剿匪等战斗中立下汗马功劳。1951年2月,第十五军赴朝作战,涌现出家喻户晓的战斗英雄邱少云、黄继光,并参加了著名的上甘岭战役。1961年,这支部队又改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降兵第十五军。2017年,又改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降兵部队。 作为英雄部队的诞生地,为进一步方便部队官兵、退伍战士、革命家属及人民群众前来瞻仰革命遗址、探寻红色遗迹,在陈兴义的设计、推动下,寨卜昌村高举“红色旗帜”,构建“红色先锋”工程,设立党员干部教育活动区,设置革命精神传承先锋岗,组建红色志愿服务先锋队,组织老红军、党史干部讲“红色往事”。下好党建标准“一盘棋”,展览革命事迹、陈列革命书籍、同唱革命红歌,筑牢“红色堡垒”,建强“红色阵地”。加强“红色服务”,构建“红色家园”,以“红色头雁”工程为依托凝聚乡村振兴“一股劲”;以“红色方阵”为抓手,全面推行“红色+脱贫攻坚”“红色+基层治理”“红色+便民服务”等模式,激活基层党建“神经末梢”。 “寨卜昌村按照‘草帽教授’的规划,做大‘红色+’,让这些活跃在中原大地上的革命文物‘活’起来,彻底摆脱了‘脚踏大资源、手捧金饭碗、头戴贫困帽’的尴尬境地。”王跃进说。 目前,村里坚持以“红色吸引人、以蓝色聚集人、以绿色留住人”的发展理念,围绕“红色育人、旅游富民、休闲避暑、度假观光”等项目定位,修建出一条“春赏花、夏品果、秋怡情、冬康养”的红色致富路,彻底解决了老区人民边缘化、贫困化问题,实施全面振兴的梦想正在逐步变为现实。 用红色文旅“擦亮”乡村振兴 “作为农民的孩子,我对乡土、乡村有着独特、深厚的感情,把热情挥洒在乡村振兴的热土上是我的执着追求。”陈兴义说。 从焦作沁阳市九渡村的第一次试水,到博爱县南朱营村的大刀阔斧,再到示范区北西尚村的开花结果,陈兴义推行的设计扶贫呈现出“落地生根、全面开花、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 “俺村分布在三沟一岭上,吃水、上学、就医都很难,交通基本靠‘走’,通信基本靠‘吼’。”太行山北麓的石头村落九渡村村民如是说。2013年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九渡村是陈兴义接手的第一个设计扶贫村,该村由于建设规划落后、产业单一,村民人均年收入仅数百元,集体经济基本为零,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 陈兴义带领团队采用空中航拍、手工测绘、电脑绘图等技术,对九渡村进行整体规划,完成综合性图纸300余张,免费为九渡村制订了“一带两翼六区”的文旅发展规划,打响了“太行石头村,豫北小桂林”的全域旅游品牌。目前,民俗旅游、餐饮住宿、水上游乐、土特产品加工销售等产业逐步形成,年接待游客达到4—6万人次,户均收入在万元以上。 “乡村振兴要善于培育新动能、发展新优势,通过实施‘草帽教授’设计的文旅产业发展规划,村民收入有了很大提高,古村落文化也得以保护传承,可谓一举多得。”焦作沁阳市常平乡党委副书记、九渡村包村干部梁斐说。 “改变乡村落后面貌,必须有一支有乡村情怀、专业水平的团队。”“草帽教授”团队成员、河南理工大学建艺学院院长王同文说,“多年来,陈兴义正是以自己的行动带出了一支不被利益左右、乐于公益,不被定式约束、敢于创新,不被专业限制、学科齐全的乡建‘铁军’”。 “南朱营村虽不大,可横斜的老胡同里全是故事,村内的商铺里‘装’着全村人的柴米油盐,还有啰啰唆唆的家长里短,村内300多年的皂角树还承载着无法淡去,也无法抹去的乡愁。”陈兴义带领团队在南朱营村还进行了以农耕文明、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景观设计、墙体彩绘。 “乡村承载着历史发展的记忆,是城市生命力的延续,积淀着民族的精神追求。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保护好、利用好老建筑、老街区这些原真性的‘文化石’具有深远意义。”“草帽团队”成员徐海涛说。 在南朱营村,“草帽教授”团队在村内基础设施、村容村貌、丽达农耕文化体验园等建设中,以“文化挖掘、文化提升、文化植入、文化展示、文化体验”为锲入点,演绎出一幕幕生动鲜活的乡村神话,使这个省级贫困村不但顺利“摘帽”,而且扎实了脱贫攻坚的“防滑链”。 “北西尚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村庄,一跃成为焦作市示范区美丽乡村示范评比第一名,成为焦作首批社会资源旅游访问点。这个成绩的取得,陈兴义功不可没。”北西尚村干部群众们说。 “草帽团队”应邀进村后,积极发掘党建文化、乡愁文化、旅游文化,打造以文化广场、国学讲堂、党员活动室、便民服务中心等为主要内容的党建综合体;创建以村史馆、乡愁馆、老年文化中心、家风馆、荣军堂等为主要内容的乡愁文化体验区;提出“滨水之乡”文旅理念,设计村落标志,“擦亮”旅游品牌。目前该村党建综合体已成为焦作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党建示范点的亮点工程之一;乡愁文化体验区已列为焦作首批社会资源旅游访问点。 “重塑闲置区域、拓展公共空间、点亮为民初心。”闲置的宅基地随意散落在村中,往往是乡村振兴难以根除的“伤疤”,陈兴义指导北西尚村将其改造为临时儿童活动场地、村中绿地等,大大拓展了村民公共活动空间。此外,他还把因乡村小学并点遗留下来的闲置建筑改造成集乡村文化服务、红色教育、素质拓展等一体的乡村文化教育综合体;打造荣军堂、创业室,积极宣传时代先锋、社会楷模的先进事迹、感人故事和典型经验。 “陈老师工作日之外的时间,不是在乡村,就是在去乡村的路上。作为河南理工大学美丽乡村行动计划发起人,陈兴义的工作总是排得满满的。”他指导的研究生杨锦龙说。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陈兴义说,“乡村振兴背后代表的是历史和文化,凝聚的是乡愁与记忆。在新时代的命题下,乡村振兴在谱写老街新曲的同时,应为历史留存一份醇厚记忆。在审美层次上与时代接轨,在设计理念上坚持以人为本,美丽乡村应该是‘现代生活 +自然生态+传统文化’的综合体。” “您的观点突破了传统思维定式,极具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为政府部门提供了极富实践价值的智力支持,为学者提供了全新方向的思维启迪,为乡村振兴事业参与者贡献了行之有效的发展良策。” 2019年5月,第四届古村镇大会组委会给陈兴义的邀请函中对他进行了中肯的评价。(魏豪 刘春德 徐春浩) |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 发表评论 | 共有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