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6年省“两会”期间,本报曾对通过“分级诊疗”“医联体”构建等方式破解城乡间医疗资源存在较大差异的情况进行过报道(详见2016年1月25日大河报A03版)。面对现实中“三甲”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院却门可罗雀的尴尬,省政协委员、鹤壁市政协副主席、农工党鹤壁市委主委李明煜再次提出我省应当建立密集型“医联体”的建议。 所谓“医联体”,是指将一定区域内的医疗资源整合在一起,如将一个区域内的三级医院、二级医院、社区医院等组成一个相互配合的有机整体,而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形成“小病社区搞定,大病才进医院”的治疗模式。 李明煜介绍说,目前,我省所有三级医院全部参与医联体建设,组建医联体266个,覆盖4690所医疗机构,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正在形成。但她也提到,在实地调研中,现有的“医联体”仍存在一些问题。 “各级医疗机构协作不紧密,医联体各成员单位因内部利益难以协调,仅局限于双向转诊、培训、指导等浅层协作。”李明煜说,在实际运行中,上下级医院并不情愿互转病人,而上级医院也难以真正派专家下基层。 与此同时,医联体成员间还存在“信息孤岛”问题。“信息系统不兼容,病人的既往病史、影像检验资料就难以共享,”李明煜说,信息孤岛与互信机制的缺乏也直接导致双向转诊的一体化连续性医疗服务无法实现无缝对接,进而造成医联体内部出现重复检查和重复开药。“在实际推进过程中,有一部分医联体‘叫好不叫座’,存在‘联而不动、动而乏力’的情况。”李明煜说。 对于我省医联体构建中的问题,李明煜在本次省政协会议上也开出了一个名为“1+1+N”的“药方”,即形成三级公立医院+县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分工协作的管理模式。 具体来说,就是三级公立医院是“龙头”,发挥技术优势和带动作用;县级医院是“枢纽”,探索以县级医院为主体、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县域医疗共同体;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则发挥健康“守门人”的作用,主要提供疾病预防和慢性病患者、康复期患者、老年病患者等服务。在这其中,她特意指出应提升县级医院服务能力,带动优质资源下沉,以加强县级医院人才、技术、重点专科等核心竞争力建设,实现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左右;改革医保支付方式,推动成员机构的利益调整;完善考核与激励机制,提升信息化水平。 |
- 上一篇: 视觉健康能不能纳入医保范围
- 下一篇:看病都往大医院跑,这“病”咋治?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 发表评论 | 共有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