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抑郁和焦虑来偷袭
时间:2019-01-03 07:53:41 | 来源:大河报 | 作者:李晓敏通讯员刘波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重视和维护心理健康,遇到心理问题时应当主动寻求帮助。

  受访专家:河南省精神病医院精神二科主任张建宏

  近日,济南一名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持刀将陪读母亲捅死,惨剧再次引燃公众对心理健康的关注。

  专家说,抑郁和焦虑是人们最常见的负性情绪,在初级保健机构的门诊患者中患病率为5%~10%,而抑郁症状的患病率在普通人群中可高达30%。

  那么,该如何保持身心健康呢?

  贫穷和病耻感导致不少患者隐瞒疾病

  最近,一位来自河南豫西农村的老人带着一位30岁的小伙来到河南省精神病医院。

  “小伙子是名精神分裂症患者,来的时候不仅行为紊乱,不洗澡,蓬头垢面,生活懒散,大小便也已不能自理。”河南省精神病医院精神科二科主任张建宏说,通过询问病史得知,该小伙发病已20年,之前因家里经济困难,一直没看病,今年家里被评上五保户,治病基本不用自费了,家人才下决心给他系统治疗。但遗憾的是,小伙已经错过了治愈的黄金机会,精神活动明显衰退,预后不良,回归正常人行列的机会极为渺茫。

  除了经济因素导致患者不能就诊外,临床上,张建宏还发现,“病耻感”也常常让患者将病情无限拖延。“羞于看心理医生,以致疾病越发严重,贻误治疗时机,最终使得心理疾病久治不愈甚至导致自杀等严重后果。”张建宏说。

  那么,哪些心理疾病最容易困扰人们呢?

  张建宏说,抑郁和焦虑是人们最常见的负性情绪,在初级保健机构的门诊患者中,患病率为5%~10%,而抑郁症状的患病率在普通人群中可高达30%。世卫组织对包括我国在内的28个国家进行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焦虑障碍的终身患病率为13.6%~28.8%。

  据了解,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前,老百姓的经济条件远不如现在,很多地区温饱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那时人们很少真正关注自己是否焦虑、抑郁,很少关注群体和个人的心理需求是否得到满足。现如今,特别是非典事件和汶川地震之后,国家和社会都对心理健康素养越来越重视。

  张建宏介绍,相对而言,经济发达地区人们对心理健康更为重视,就诊率也高于经济不发达地区。

  做好八个方面维持心理健康

  现代人如何维持心理健康与平衡呢?在张建宏看来,可以从八个方面来进行。

  第一,具备健全的人格。

  健全的人格需要从小培养,既要避免家庭暴力,又不对孩子过分溺爱。健全的人格体现在情绪相对稳定,行为模式更具建设性、可预测性、利他性,对自己和他人有相对客观的评价,人生规划、目标与自己的能力相适应,对压力有一定的承受能力等。

  第二,具备健康的体魄。健康的体魄需要科学持续的锻炼才能形成,而各种锻炼对于良好的自我意识培养、提高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提高大脑认知功能、加强自我控制感、改善睡眠质量、缓解心理压力十分有益。

  第三,约束之下的自由。作为社会中的个体,要树立规矩意识,对法律、道德风尚及优良传统要内化于心,变被动服从为主动顺应和自觉行为,而不是总去挑战权威。

  第四,适度的自我满足。在张建宏看来,人不能总压抑自己,使物质需要和心理需要处于饥渴状态,各种需要的适度满足有助于个体的身心平衡,减少负性情绪的产生。比如,真感到劳累了就要适当休息,饮食均衡,特别是保证充足的睡眠十分重要。

  第五,团队精神的培养。被接纳的需要是我们的基本需要之一。假如我们的工作团队团结统一、互相补台,相互支持,这个团队就可以成为一个个体遇到突发事件或者处于心理危机时可以依赖的心理资源。

  第六,良好的应对方式。良好的应对方式是一个个体心理成熟的重要体现,比如幽默、升华、写日记、求助心理医生等,而消极的应对方式如酗酒吸毒、过度工作加班、暴饮暴食或不思茶饭等。

  第七,良好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间关系恰当,具有建设性和支持性。孩子和双亲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合理界限,家庭成员不结成畸形同盟。

  第八,良好的社会支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反映了一个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这样当个体遇到心理危机、心理创伤后社会支持系统会自动发挥作用。”张建宏说,需要提醒的是,一旦发现自己有心理问题,要第一时间求助医生。

  知识问答

  1.(判断题)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 )

  2.(多选题)现代人如何维持心理健康与平衡呢?

  A.具备健全的人格;B.健康的体魄;C.约束之下的自由和适度的自我满足;D.团队精神的培养;E.良好的应对方式、良好的家庭氛围和良好的社会支持。

关键字: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游客请勾选
            
地址:郑州市经一路省政府四号楼 邮政编码:450000
联系电话:0371-55313503 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版权所有·豫网 Copygight © 2016 yuwang1.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公网安备 41010402002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