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代表着富有朝气、充满活力、敢于挑战;医生,代表着救死扶伤、敢于奉献、责任与担当。如今在我省的很多大医院,活跃着一大批优秀的青年医生,他们虽然年轻但却有着高学历、高技术,他们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用精湛的技术、优质的服务为患者生命健康保驾护航,年轻的他们,已成为单位里当之无愧的中坚力量。借助今年首个“中国医师节”到来,请听来自省会部分医院临床一线的青年医生讲述他们成长成才的经历,一同感受这些年轻的70后、80后在勇攀医学高峰之路上付出的努力与艰辛。 “麻醉医生不仅是外科医生眼里的内科医生,还是掌握全方位临床业务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全科医生” 河南省人民医院麻醉科李冰 选择当一名麻醉医生之前,我和大多数人的想法一样,认为“麻醉就是打一针”的事儿,但自从正式走上工作岗位后,现实完全颠覆了我的这个想法。 2014年,我从哈尔滨医科大学麻醉系研究生毕业后入职河南省人民医院麻醉科。根据国家出台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要求,我成为省人民医院麻醉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的一名学员,开启了两年的住培学习。在我看来,这两年是我顺利成长为一名合格的麻醉医生最关键、最充实的一段宝贵的学习时间。 住培学习第一年,我不仅接触到了气管插管、喉罩、双腔气管插管及定位、椎管内麻醉、动静脉穿刺、各部位的神经阻滞等围术期麻醉所需要的所有操作练习,也感受到了通过超声可视化技术引导麻醉穿刺等新技术给住院医师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通过带教老师耐心的理论讲解和手把手的操作演练,我从紧张得不敢上手到胸有成竹地沉着应对,麻醉技能操作有了质的飞跃。 如果说第一年的学习是打好基础,那么我对第二年的学习总结为“全面深入地了解麻醉”。这一年我有幸跟随麻醉科主任张加强学习临床麻醉,主攻方向是心胸手术麻醉。心肺脑外科手术风险极大,特别是近年来临床上逐渐开展的心脏移植、肺移植、清醒开颅等手术,给麻醉医生实施临床麻醉也带来了很多挑战。张加强主任结合手术实例给予我全面详细的指点,他告诉我:“技能操作只是临床麻醉工作的一小部分,最重要的是做好临床麻醉管理,从术前评估、术中维持,再到术后疼痛管理、术后远期影响等,要把麻醉医生的眼光关注到整个围手术期。”主任的指点对我触动很大,随后在几次观摩手术和亲自参与当中,我也越来越感觉到,麻醉医生不仅是外科医生眼里的“内科医生”,还是掌握全方位临床业务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全科医生”。 现在的我已顺利晋升主治医师,每天奔波于手术间内外,已独立实施了多台高难度手术的麻醉,病人享受到了安全无痛的诊疗,顺利康复。感谢两年的住培生涯,充实的理论学习加实践操作,解决了从医学生到医生的“动手难”。让每一位患者都能得到无痛、舒适化的诊疗,作为麻醉医生,我要继续努力前行。(本报记者王平整理) “对待患者要似对待自己的亲人一般,真正做到忧患者之所忧,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 河南省肿瘤医院普外科赵玉洲 2000年,我毕业于郑州大学临床医学专业;2005年硕士毕业后加入河南省肿瘤医院普外科主任韩广森的团队。2011年,34岁的我晋升为副主任医师;2017年,即将步入不惑之年的我晋升为主任医师,担任省肿瘤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兼普外科三病区主任。 在我看来,对待患者要似对待自己的亲人一般,真正做到忧患者之所忧,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我时刻将三点铭记于心:一是医生要掌握疾病治疗的最新技术;二是医生要知道在新技术的基础上,未来的走向是什么样的,如何能跟上这个发展方向;前两点,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完成第三点,最大程度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以患者为中心。 为让患者及家属对病情有一个充分的认识,我总会尽量避开专业术语,耐心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极其贴近生活的例子做好解释工作。我也非常注重细节,重视诊疗过程中的心里疏导,在给病人看病时,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 我喜欢看书我也喜欢买书,不仅仅局限于本专业书籍。著名胃肠肿瘤专家高桥孝教授所著《大肠癌根治术》,我曾一连看破了三本。 下了手术台,我喜欢琢磨。2005年,初入普外科主任韩广森的团队时,我把老师术中对每一个细节的处理都印在脑子里,平日里反复推敲,十几天前做过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胰腺残端的处理,我能准确说出分别缝了几针。 我也善于总结临床经验。2016年3月,我申请了个人微信公众号。借助此平台,我密切结合自己的临床工作经验,针对胃癌、结直肠癌、腹腔及腹膜后肿瘤等设置《大话胃癌》《大话大肠癌》等多个专题,发表百余篇科普文章,获得国内数千名胃肠外科医生的关注。 从业十多年来,结合临床工作经验,我先后以第一作者发表SCI及中华级论文30余篇;主编专著一部;获新型实用专利3项;获河南省科学技术成果奖2项、河南省医学科技进步奖2项、河南省科技进步奖1项;主持3项新技术新业务,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得到大家的认可。 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型技术的兴起、治疗方式、手术理念、手术方式的变化,仍需不断对此优化、更新。我也会始终如一,不断在自己钟爱的这条道路上严格要求自己,秉持自己的初心,砥砺前行!(本报记者王平整理) “将心比心,也很能体会年轻父母焦虑的心情,大家都多一分理解,医患关系才能更加融洽” 河南省儿童医院消化内科王跃生 2007年我毕业于湖北郧阳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随后来到了河南省儿童医院工作。刚开始,花了四年时间,在急诊科、呼吸科、血液科、消化科等科室进行轮转,主要负责管床、收治病人、查房等,每天工作时间都在十几个小时,基本上没有双休过,过年的时候也才调休了两天时间,忙到谈恋爱的时间都没有。但这段时间的学习过程让我掌握了儿科各个系统常见病、多发病以及一些疑难杂症的早期诊疗处理方法,丰富了自己的诊疗知识,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轮转后我定在了消化内科,主攻方向就是儿科胃肠镜。我们科室最早在省内开展儿科胃肠内镜,科室建设在全国也走在前列,在这样一个平台上我的成长很快。 儿科胃肠镜和成人不一样,小孩子腔道比较细,弯道比较多,需要不断地进行练习,除了掌握基本技术,还要培养一种手感。有时候在模拟器上练习,手控制胃肠镜一站就是一天,经常手也僵硬了,腿也站麻了。后来操作熟练后,从早上九点左右做到下午四五点都是常事,仅去年就做了3000例左右。 曾经有个外地的留守儿童才三岁,反复发烧咳嗽当地诊断为肺炎,可是治疗很长时间也不见好,后来转到了我们医院。经过会诊发现,孩子消化道处有异物,准备做开胸手术取出来。我觉得这么小做开胸手术挺不忍心的,就想通过内镜试一试看能否把异物取出来?通过我的努力,顺利通过内镜把卡在消化道处的纽扣电池取出来了,当时感到特别有成就感。 近两年,我参与的腹泻病的规范化诊治获得郑州市惠民计划,关于腹泻病原学的调查课题获得郑州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下一步,我认为仍需要不断完善自己的技术,精益求精,在我院内镜技术基础上,在内镜微创方面学习更多新技术,培训更多基层医师。 儿科是“哑科”,小孩子来就诊不会说也说不清楚,所以需要更多的耐心和细心,要不厌其烦地反复追问父母,一点迹象都不能放过。工作中也遇到过很着急的父母,但是自从我自己当了父亲,将心比心,也很能体会这些年轻父母焦虑的心情。大家都多一分理解,医患关系才能更加融洽。 |
- 上一篇:防控慢性病不可慢慢行
- 下一篇:“洛阳正骨”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 发表评论 | 共有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