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红色足迹 悟红色精神|我们共产党员的舍弃与付出
时间:2018-08-21 17:38:06 | 来源:豫网-河南门户 | 作者:张祖峰

  豫网(豫网-河南门户 张祖峰)8月3日至5日,根据院党委的安排,我参加了中共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党性教育培训班。3天的时间,精神得到了一次洗礼,心灵得到了一次净化,党性得到了一次锤炼。

  开班仪式后,首先由南水北调干部学院李英世特聘教授做了以“弘扬南水北调精神 共筑中国伟大梦想”为题目的讲座。讲座中,李老师通过一条条鲜活的事例,一幅幅珍贵的图片,一句句朴实的话语,为大家讲解了南水北调工程的历史渊源,阐述了南水北调精神的深刻内涵。

  1952年10月,毛泽东主席视察黄河时,遥望着滚滚东去的黄河水,说出了这样一句日后改变中国水利版图的天才构想:“南方水多,北方水少,若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彼时,供水矛盾还不突出,但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社会的快速发展,水的供需矛盾日渐凸显,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资料显示,我国北方地区地表水资源量只占全国的16%。北方黄淮海地区,更是以7%的水资源,支撑了35%的人口、39%的耕地和32%的GDP。以我省为例,据统计,我省大约5到6年一次大旱, 60年左右就会发生一次特大干旱。1986年~1988年大面积旱灾和2010年~2011年冬春之交震惊全国的旱情,至今让人刻骨铭心。尤其让人担忧的是,由于污染加剧,时至今日,我省仍有2512.6万人饮水不安全。水危机不是即将到来,而是已经从四面八方步步紧逼。有专家断言,在许多现实和潜在的忧患中,水危机是中国当前最大的忧患之一,是实现强国梦的巨大障碍。在这种严酷的现实下,伟人昔日的浪漫主义构想——伟大的南水北调工程,终于在万众瞩目之下破土动工。一条纵贯华北的蓝色飘带,将抚平干渴之殇,承载起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从河南的淅川渠首,奔腾北上。

  然而对一些人来说,南水北调工程更多的却是奉献和付出。在李老师的讲解中,移民何兆胜的故事使我记忆犹新。1958年,丹江口水库开始修建,23岁的何兆胜移民去了青海。因当地生存环境恶劣,几年后,一家人历尽艰辛回到家乡。1964年11月,丹江口一期工程复工。1966年3月8日,30岁的何兆胜带着父母、妻子和三个孩子共7口人再次离开故乡,迁入荆门十里铺公社黎明大队14生产队,住进了土坯垒墙、茅草为顶的“统建房”。几年后,因为生活窘迫,何兆胜再次返乡。2011年6月26日,75岁高龄的何兆胜第三次离开家乡,和镇上的几千名移民一起,搬迁到了500公里外的河南辉县市常村镇。因为多次搬迁,何兆胜成了各大媒体竞相采访的移民“活标本”。在淅川县,像何兆胜这样的移民成千上万。他们的祖辈逐水而居,在奔流不息的丹江两岸繁衍生息。同样是因为丹江,注定了他们一生都要颠沛流离。还有一群人,我们不能忘记——那些为世纪搬迁流汗、流泪、流血的移民干部。在他们中间,有的人忍辱负重,任劳任怨,用血肉之躯铺成了和谐移民之路,成为夺取大搬迁胜利的中流砥柱;有的人已长眠不醒,为世纪工程献出了一腔热血,留下了千古绝唱。13名牺牲在移民一线的党员干部,他们走了,但他们对党的忠诚、对移民的大爱却长留人间。

  南水北调工程,铸就了新时代南水北调精神。那就是人民至上、协作共享的国家精神;那就是顾全大局、爱国奉献的移民精神;那就是忠诚担当、攻坚克难的移民工作精神;那就是艰苦奋斗、创新求精的工程建设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成就了我们如今的绿水青山。

  在随后的现场教学中,我们来到了内乡县衙。其中一幅对联深深触动了我。“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2013年11月26日,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如火如荼开展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菏泽召开座谈会时,给市、县委书记们念了此副挂在内乡县衙三堂的对联,以此来勉励官员勤政为民。总书记借用对联引古喻今,鲜明阐释了敬民、为政、立德、修身、笃行、廉政之道。

  3天的时间,短暂却又充实,忙碌却又震撼。这次党性教育,我的收获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如何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在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面前,普通的老百姓都能舍弃家园、背井离乡,识大体、顾大局,而我们共产党员又有什么不能舍弃的呢?

  二、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和医务工作者,在面对广大群众和患者时,要更加热心、耐心、细心和精心,移民干部甚至奉献了自己的生命,我们又有什么不能付出的呢?

关键字: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游客请勾选
            
地址:郑州市经一路省政府四号楼 邮政编码:450000
联系电话:0371-55313503 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版权所有·豫网 Copygight © 2016 yuwang1.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公网安备 41010402002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