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县医改:民为上,医院次之,政府辅之
时间:2016-10-30 08:37:38 | 来源:河南日报 | 作者:胡巨成 刘宏冰 裴娅晖

  【豫网】 医改,是摆在国人面前的一道难题。信阳市息县在医改上的成功探索和大胆创新,受到了群众的赞誉和上级的首肯。作为全国唯一的县级代表,在全国农村基层卫生工作会议上介绍改革经验,并被编入国家卫计委《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经验集》。《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简报》专题介绍息县先进经验。全国政协、国务院医改办、国家卫计委等先后派人到息县调查研究,总结经验。破解医改难题的“息县模式”引起广泛关注。

  2016年10月19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息县人民医院和息县各乡镇卫生院举行联合签约仪式,推动双方深度合作,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进一步向乡镇卫生院延伸。

  仪式结束后,息县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新添置的大型数字造影机正式启用,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内科主任江洪教授的示范指导下,顺利完成7例介入手术。

  小县城来了大医生,息县患者不出县城就享受到大专家的医疗服务。

  这是息县坚持“以民为本”推动医疗改革的一个小例证。

  A

  政府购买“服务包”健康信息早知道

  2015年10月,在杭州打工的息县人赵亮还是决定联系家乡的医院做手术,还没出发,他的个人健康信息就出现在县医院医生的案头。

  赵亮不知道的是,他的个人信息来源于息县的健康档案平台,这个平台的运作,则是通过政府出资购买了一个名叫“全民公共卫生服务包”的创新完成的。

  政府购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息县医改迈出的第一步。息县是信阳市第一人口大县,近110万人,也是劳务输出大县,常年有20多万人外出务工。留守人口结构趋于老龄化,尤其是慢性病高发,基层医疗面临着“看病难、看病贵”的尴尬,老百姓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较为突出。

  “习总书记曾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民小康。”息县县委书记金平深有感触地说,“作为省级贫困县,不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不消除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病根’,息县人民就很难舒坦顺心奔小康。”

  2010年,息县开始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作为一个“服务包”的新模式,开启了政府购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探索之路。

  当年息县的人均公共卫生经费是15元,用作单个医疗服务,既治不了一次感冒,也做不了一次检查。

  但息县正是凭借着这15元的“小钱”干了“大事”,他们将人均15元的费用整合使用,由政府统一购买公共卫生“服务包”。

  “服务包”里从0∽3岁儿童、孕产妇和老年人的保健及传染病、高血压、糖尿病管理等国家9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悉数尽收其中。

  为确保“服务包”货真价实,息县组织专家对“服务包”的服务清单、服务流程和服务费用进行科学测算,制定“标的”,公开竞标,最终与25家医疗卫生机构签订了购买合同。让群众在家门口也能免费体检,逐步建立和丰富居民健康档案。

  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提高后,服务内容也相应增加,如今已经扩展13类47项,重点人群免费健康体检覆盖面进一步扩大,辖区居民均等享有公共卫生服务得到落实。

  他们还建立了一整套监管模式,形成了专业和非利益相关绩效考评、第三方监督、需方评价、行政问责四位一体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综合监督评价体系,让农民切实得到实惠,使服务更加均等化。

  截至2015年10月底,息县共建立城乡居民健康档案98.54万份,纸质建档率和电子录入率均达到100%。

  为破解居民健康信息“孤岛”瓶颈,息县及时建立了健康档案管理信息平台,将其与新农合管理系统、医院HIS系统、银行的存储功能进行侨联对接,实现“卫生便民一卡通”,方便农民使用的同时,实现了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在线的实时监控,大大降低了购买服务的管理和考核成本,并为各项改革和决策提供了即时信息和科学依据。

  这才有了赵亮从杭州一回到息县,个人健康档案就可以呈现在医生电脑桌面的一目。

  “健康有档案,生病政府管,一卡通天下,生活比蜜甜”,这句广为流传的顺口溜,是息县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的小写照。

  “政府为群众购买公共卫生服务,既解决了‘重医轻防’的问题,也使政府由医疗卫生服务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转变为服务的购买者和监督者,管办相对分离,有助于政府实施更有效的宏观管理。”息县县长赵君峰说。

  B

  综合支付医疗费 大病小病都不贵

  息县杨店乡朱鹤村农民徐培俭的儿子徐成建因车祸造成脑部受伤,肇事方没有赔偿能力。县里通过新农合先行垫付封顶钱20万元,把徐成建从死亡线上救了回来。

  对于先报销后付费,徐培俭感触最深:“要不是政府先报销后交钱,俺儿说不定早没了!”

  这得益于息县医改的第二步:公立医院推行综合支付改革。

  综合支付就是一改过去的按治疗项目收费为按病种分组、按病情分类收费。同一种病,政府核定最高治疗费用,患者只需掏新农合报销之后的少量自费部分,其余由政府与医院结算。大病患者自费5000元封顶。医生不再靠过度检查、过度开药挣“提成”,而是靠节约成本、提高疗效拿奖金。

  比如,病人得了急性胆囊炎,过去可能不知道会花多少钱,并且需要病人全额垫付,出院后才能报销,但现在普通手术治疗只需打包,3700元封顶。病人只需要交自费部分280元,就能高高兴兴地治愈出院了。息县卫计委合管办主任李煜介绍:“综合支付改革的核心是从根本上解决过度检查和过度用药,规范诊疗行为,让医院‘回归’公益本能,让百姓享受更优质、更高效的医疗服务。”

  一个病种一个价格,老百姓看病明明白白。患者一入院确诊就会被明确告知,他需做怎样的治疗、个人需付多少钱、预计几天出院、能享受到哪些权利和服务。

  从先付费后报销到先报销后付费,降低了老百姓看病的门槛。过去病人只有住院了,才能进行综合支付,现在已经开通了慢性病门诊综合支付,既解决了病人的实际需要又解决了挂床问题。

  综合支付优先选择常见病、多发病。在疾病临床路径的选择上,由医疗机构根据之前3年的就医数量和诊费金额,制定出本土化的临床路径,经县卫计委合管办组织专家复核,与医院谈判确定科学的“封顶价”。

  现在,纳入支付方式改革的病种越来越多,从2011年的34个扩大到如今的379个。

  综合支付客观上促使医院花最少的钱治好病人的病。尤其是2014年11月,息县县级公立医院实施药品零差价政策后,从根本上破除了以药补医,患者就医经济负担进一步减轻,医务人员也想方设法向服务要效益。

  息县第二人民医院院长李宗卫说:“患者的治疗费用虽然降低了,但由于医务人员的诊疗行为更加规范了,临床治愈率就明显提高了。”

  统计表明,改革前的2007年—2010年的4年间,住院次均费用年均增长14.5%,改革后县级年增长4.33%,乡级年增长6.53%;县、乡两级次均住院费用分别比全市平均水平低758元和496元。县内就诊率从2011年的70.73%提高到2015年的85.76%。

  与改革前相比,各定点医疗机构两周再住院率降为零,病历合格率、无菌感染率、手术等待日和大型仪器检查阳性率等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县、乡两级机构的药占比分别由45%、48%降至36%、38%,抗生素使用率由48%下降到41%,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明显提高。

  支付制度的改革还促进了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和财务制度的改革,尤其是绩效考评正向激励制度的建立充分调动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参与改革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激励机制这一部分恰恰弥补了医生少开药而减少的‘灰色收入’,甚至还有提升。最关键的是,这收入阳光了,对医护人员也是一种保护。”息县人民医院首席质控员、神经外科主任林卫说。

  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都成为综合支付的受益者,不少乡镇卫生院旧貌换新颜,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空前高涨。项店镇卫生院院长徐超向记者介绍了发生在他身边的变化:“职工平均收入从原来的不到两千元提高到三四千元,个别临床医生从原来三四千元提高到七八千元,有些月份甚至可以达万元以上。大家虽然更忙更累了,但忙得心里热乎。”

  与此同时,息县县政府还制订了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实施方案,明确规定人员支出占医院总支出的比例不低于35%,让多劳者多得、优绩者优酬。

  政府对公立医院改革的投入也在不断加大,5年间,息县拿出了3亿元补贴医院建设,息县人民医院乔迁新址,县中医院、第二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基础设施也大有改善。政府还提高新农合的报销额度,使各级医院的报销比例高于周边县区。

  C

  分级诊疗协作好 专家教授下乡了

  息县东岳镇农民徐志同,在武汉打工多年。2015年年初,他被查出得了直肠癌,便在武汉的一家医院做了手术,但后续的化疗费用让他难以负担。他打听到在息县也能做化疗,而且报销得更多,就毫不犹豫地转回了老家。

  “前4次化疗每次都要万把块,第5次我回来做化疗,花5000多元报销了近4000元,而且在家门口用同样的治疗方案化疗,方便得多,其他花费也少了。”徐志同精神头很好,对在家乡的治疗很满意。

  然而在一年前,徐志同想在家乡息县做化疗还只能是个梦想。

  “以前,肿瘤病人在我们这儿确诊以后,基本上完全外转。随着这两年‘走出去、请进来’,医疗技术得到了长足发展,一些肿瘤我们也能做了,而且还能做进一步的化疗。”作为息县人民医院新成立的肿瘤科的第一任主任林豫容感触颇深。

  2014年5月,息县人民医院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正式签订期限为10年的合作协议。根据协议,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帮助息县人民医院不断开展新技术、新业务,提高其综合管理能力和医疗技术水平,同时为息县转诊的住院病人开通绿色通道。病人病情稳定后,经专家评估和病人家属同意,病人即可转回息县继续治疗,实行双向转诊。

  而根据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息县人民医院、息县各乡镇卫生院10月18日签订的三方合作协议,包括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院长唐其柱在内的15位著名专家教授,正式签约为息县人民医院特聘教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长期派驻专家在息县人民医院坐诊,通过点对点的帮扶,把先进的诊疗技术、精细化的管理理念、优质的服务意识留下来,形成一个带不走的三级医院医疗队,惠及更多的息县人民。

  此举标志着息县医疗改革成功迈出第三步:分级诊疗协作体系初步建成,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的就医格局,优质医疗资源有序有效下沉,老百姓不出县城就能享受到三甲医院的专家服务,医疗改革扶贫正向纵深推进。

  协议签订当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教授万军,心血管内科教授鲁志兵,急诊科教授魏捷、杜贤进,护士长田丹还进行了五场学术讲座,为息县人民医院中层以上干部及全县乡镇卫生院院长带来了先进的医疗管理经验和前沿诊疗技术。

  除了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的合作外,县城的几家公立医院还和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省肿瘤医院等三甲医院建立了医疗联合体,息县人民医院还建起了远程会诊分中心,对于一些疑难病症,经过专家会诊后,患者就能第一时间被送往这些三甲医院。

  在息县,患者除了能向上转诊,还可以向下转诊。急性或者大病、重病期的患者病情稳定后,转到基层卫生院,腾出了上一级的医疗资源,同时为患者节省费用。

  县、乡、村一体化协作医疗为患者提供了“无缝式”连续服务,必要时购买三甲医院的专家服务,实现了分级诊疗、双向转诊、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息县县级病床周转率和乡级病床使用率明显提高。平均住院日由改革前的8.6天下降到6.4天,促进了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息县医改工作的深入推进,保障了新农合资金安全。对积累的大量新农合基金,息县专款专用,封闭投入到为农民提供更加周到的卫生服务中,定期为全县农民体检,构建健康守门人的运行体系,做到疾病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医改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倾力打造健康息县是我们的目标。”金平语重意坚,“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以民为本’理念,坚定让改革成果更加惠及群众,就能带领息县人民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

关键字: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游客请勾选
            
地址:郑州市经一路省政府四号楼 邮政编码:450000
联系电话:0371-55313503 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版权所有·豫网 Copygight © 2016 yuwang1.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公网安备 41010402002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