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里流淌着党的“宗旨意识”
时间:2021-06-18 11:25:45 | 来源:大河报 | 作者:

  □李径宇

  全国各族人民和各级党员干部一道,正在投身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的洪流里,涌现出大量的“最美奋斗者”。建党一百年来的无数实践表明,只要坚持“宗旨意识”,党员干部风清气正,全社会就会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建设力,反之,“宗旨意识”淡薄会使得党和人民的事业受到损害。

  因此,党员干部应朝乾夕惕,从党的革命史、社会主义建设史和改革开放史里吸收”宗旨意识“的营养,为新时期的社会实践源源不断注入精神动力。最近出版的由杨震林博士所著《山腰上的中国——红旗渠》一书,站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回望当年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人工天河“和“新中国两个奇迹之一”的红旗渠,带领读者重回“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的战天斗地现场,让笔者再次感受到践行“宗旨意识”所产生的巨大能量。

  第一,宗旨意识一定能够解决每个历史阶段的社会“痛点”。在红旗渠建设之前,桎梏河南林县(现为县级林州市)的主要痛点在于水资源的匮乏。水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不言而喻。红旗渠的成功之道就在于,主政林县的“关键少数”,抓准了“痛点”。

  每一个历史阶段,具体到某一个地方,会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具体矛盾。矛盾不可怕,可怕的是对于矛盾的判断失误和对待矛盾的不作为和乱作为。逃避矛盾,避重就轻,或者眉毛胡子一把抓,非但无助于党的“宗旨意识”的落实,反而会累积和激化新的社会矛盾。马克思唯物主义认为,一个没有矛盾的社会是停滞不前的社会,只有解决内因,具体问题具体破解,才会取得进步。

  当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阶段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新的变化,红旗渠的经验表明,党员干部在制定所在地和领域的工作战略时,要始终抓住“主要矛盾”,在破解具体难题时,要抓准人民痛点。

  第二,宗旨意识应该时刻与人民的根本利益对标。“愚公移山”也好,“改天换地”也好,都必须自始至终与人民的根本利益保持一致。政绩观要保有高度的宗旨自觉,劲要使对方向,杜绝以“长官意志”架空“人民意志”,杜绝花架子工程和一阵风政绩。这就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在重大政策的出台前和重大工程建设立项之初,要拿“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度量标尺。不废调查研究之风,建立健全群众建言献策的机制,将人民的关键痛点作为当前工作的“牛鼻子”,所有取之于民的利益要通过党员干部的工作努力加倍还之于民。

  没有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红旗渠”却创造了人类工程史上的奇迹。这是宗旨意识与人民根本利益完全一致所迸发出来的力量所致。所以,真正的政绩一定是顺应人民呼声的结果,是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

  第三,宗旨意识应该与历史担当结合起来。红旗渠建成通水50年以来对当地生态平衡和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巨大成就表明,没有坚定顽强的历史担当,党员干部无法将宗旨意识贯彻到底。“红旗渠精神”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遥相呼应,是中国必须要走生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的生动例证。

  这条路注定是艰苦卓绝的,党员干部要有造福子孙后代的历史担当,摒弃急功近利观念,不得过且过,不竭泽而渔,不图虚名,要敬畏历史,敬畏自然,敬畏人民。当前,从党的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同时,要凝心聚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只有心怀“百年目标”,面向未来,才能登高望远,“既能苦战,也能苦熬”,将宗旨意识正确地融入到浩浩荡荡的历史大势之中。

  第四,宗旨意识永远是艰苦创业的不竭动力。党的一百年历史,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创业史。只有根植人民,在每次艰难的历史时刻才能开创出新的局面。为人民服务既是党的当然使命,也是党的动力源所在。党员干部只有深切热爱人民,像当年河南林县的基层干部一样,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决心,致力于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致力于推动社会进步,才能毕其功于一役,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一百年来,中国取得了改天换地的成就,但没有人可以躺在功劳簿上。红旗渠和中国很多闪光的创业成就,一再提醒党员干部要充分认识到当前中国所处的特殊阶段,充分认识到国际和国内发展的新困难新挑战,时刻牢记宗旨,时刻保持昂扬的创业状态。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旗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山腰上的中国——红旗渠》一书用鲜活详实的历史,再次告诫党员干部,只有将“宗旨意识”正确而有担当地贯彻到工作实践的始终,才能创造出人间最美的奇迹。

  (作者为资深传媒人、中国画报协会副会长)

关键字: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 发表评论 共有0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游客请勾选
            
地址:郑州市经一路省政府四号楼 邮政编码:450000
联系电话:0371-55313503 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版权所有·豫网 Copygight © 2016 yuwang1.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公网安备 41010402002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