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州市采桑镇土门村,名叫土门,实际没土,村子建在一个石坡上,村民们常埋怨先辈,不该把村子建到这儿来。 红旗渠建成后,别的村都解决了吃水、浇地问题,这个村依然用水无望。当时的村支书王银虎召开支委会议研究:渠水虽然用不上,但修渠都参加了,每人每天6两粮食,吃树叶、野菜,都能从悬崖峭壁上把红旗渠开出来,咱也不能因为缺水被困着! 于是群计群力、出谋献策。支部委员王群善说:咱村下不是有眼旱井吗,天旱了都到那里提水,如果发动群众多打几眼旱井,不也能解决用水问题吗? 接着村里召开群众大会,发动大家打旱井。王纯发先在自家院里打成一眼旱井。接着70多岁的王道愚,也从他家院里一锤一钻打旱井,用了3年打成一眼旱井,被称为打井老愚公。王进昌仅十三四岁,看着人家打井,眼红了,和妹妹在家中打啊、打啊,也把旱井打出来了。 村民们逐步将打旱井移到了田间,一时间遍地都是打井架子,几年下来,全村打出旱井570多眼,不但解决了吃水问题`,还能浇灌部分田地。 上世纪70年代,土门因打井出了名,成了全县的参观点,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大寨支书陈永贵和铁姑娘郭凤莲来到林县,听说土门打井的事后,特意到土门。 王银虎听说陈永贵要来,早早到村头迎接,二人见面后,王银虎说:我们天天学大寨,不料今天送经上门来了。陈永贵谦虚地说:“我和你犯的是一样的病,都是缺水。你们现在找到门路了,可是我们还没有解决,今天特意来找你去当师傅的。” 陈永贵和郭凤莲去参观了几眼旱井,不时趴在井口上,看看井里的水,投个小石头听听井里的响声。“这旱井真解决问题啊!你们一定去当老师,帮我们打旱井”。随后,土门派了几个有打井经验的人赴大寨,帮助打成了一眼旱井。这眼井,后来成了大寨的参观点。 现在,旱井虽没恁重要了,但是当时打井留下来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不能丢,应该永久继承,发扬光大。 (郭新林) |
- 上一篇:散文:村东那片槐林
- 下一篇:会说话的“小红本” □于报生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 发表评论 | 共有0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