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利芳 周末回乡下老家看望父母,正值月圆之夜,吃过晚饭,我们坐在院子里赏月。今年已70岁的母亲来了兴致,忍不住哼唱起来:“月亮地,明晃晃,开开后门洗衣裳。洗得净,捶得光,打发哥哥上学堂。读‘四书’,念文章,得个头名状元郎。红旗插到咱门上,看那排场不排场……” 听着母亲哼唱带着乡音乡韵乡味的歌谣,浓浓的乡思乡愁便如波涛般翻滚而来,一下子涌进脑海。 记得小时候,每到夏夜,当如水的月光洒满了农家小院,母亲就把她的纺花车搬到院子里开始纺花,我和小伙伴们则在院子里玩捉迷藏游戏。月光透过梧桐叶的缝隙洒落下来,一树紫桐在月光的筛漏下变成斑驳的暗影,蝉儿在枝头高亢地吟唱,伴着纺花车“吱吱呀呀”的和弦,不知谁家的花香被风卷来,缱绻着夏夜明澈清凉的味道。 玩累了,我赖着让母亲陪我睡觉,但一家人的穿戴都要靠母亲的双手纺花织布,母亲就哄我说:“来,躺妈妈怀里,妈妈给你唱歌。”说着,母亲把我揽在怀里,边纺花边唱起来:“月奶奶,黄巴巴,爹织布,娘纺花。小孩哭着要吃奶,买个烧饼哄哄他。爹一口,娘一口,一下咬住小孩的手指头。乖儿乖儿你别哭,给你买个皮老虎。白天陪你玩,夜晚吓老鼠……” 我缠着母亲继续唱:“月亮地,明晃晃,家家户户纺花忙;纺得细,纺得长,给俺娃娃做衣裳……”妈妈笑着对我说:“等妈妈纺好花,再织好布,给俺芳芳做身新衣裳!”我高兴地答应着,乖乖地躺在妈妈的怀里。 “月亮走,我也走,我给月亮赶牲口。一赶赶到九月九,开开后门摘石榴。石榴树上卧斑鸠,斑鸠斑鸠吃啥饭?捞面条,炒鸡蛋,扒拉扒拉两大碗……” 在母亲温柔的歌声和纺花车吱吱呀呀的伴奏下,我很快就进入了甜甜的梦乡。到第二天醒来时,准能看见纺花车上的线锤变得又大又满,白白胖胖,像极了挺着大肚的可爱小企鹅。 等纺足了线,母亲就开始织布了。大大的织布机足足有一丈来长,威武地站在屋子里。母亲把纺好的棉线浆洗梳理,染成不同的颜色,用络子牵引成经线,一根根安装在织布机上,然后就坐在织布机上开始织布。母亲手脚并用忙得不亦乐乎,脚下有节奏地踩动织布机,双手不停地快速传递着梭子,扳动着绳筐。织布机随着梭子的穿梭发出哐当、哐当的声响,多像一首劳动谱写的歌曲啊! 母亲一边织布,一边又唱起来:“小小机梭两头尖,穿梭纬线忙不闲。踩着脚踏把歌唱,织出布单平又展……” 母亲织出的布真的像歌谣里唱的那样又细又密又平展,还有好多种颜色搭配,漂亮极了。母亲用织好的布给我和哥哥做成新衣服,给全家做成温暖的床单被褥,母亲靠着那辆毫不起眼的纺花车,用她勤劳的双手和纺织的手艺,给我们全家带来了无尽的温暖和快乐。 如今,生活越来越好,纺花车早已完成了历史使命,溶溶月光下妈妈的月光曲,虽然远不及贝多芬的《月光曲》那样经典,但却是儿时乡村单调生活的调味品,有的给人希望,有的给人启迪,有的给人解闷,像山野间一朵朵不知名的小花,兀自质朴地绽放着,又像散落在外婆澎湖湾的一枚枚贝壳,兀自踏浪出一串串晶莹的水花,更像一支支浸润了乡愁的牧笛,永远悠扬动听清新隽永魂牵梦萦…… |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 发表评论 | 共有0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