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故道种酒人 □郭朝军
时间:2021-03-04 07:59:36 | 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 | 作者:

  我第一次听人说,好酒是种出来的。

  说这话的人叫赵子牛,是个地地道道的民权人,名字就取自于鲁迅的“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父亲对他人生的期盼。

  见到他时,我们正处于黄河故道的核心位置,虽是冬日,但这里栽种的各种树木或密密麻麻,或错落有致地矗立在黄河波涛曾经奔腾而去的平原上。而树林间,是树木护佑着墨绿如毡的麦苗的田野,还有碧蓝的天空和在半空中偶尔穿梭的小鸟。

  1855年8月,黄河从兰考铜瓦厢决口,这条巨龙龙头向北一摆,河水改道大清河进入渤海。从此,将一段南北宽20余公里、高出地面五至六米的旧河床遗弃在豫东平原上。黄河故道在新中国成立后迎来了新生。历时十年,民权人民在黄河故道上成功营造了“申甘林带”,形成了一道道锁风固沙的绿色屏障,泛沙耕地得到了保护,沙丘停止了移动,沙害基本消灭,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民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而赵子牛的500亩葡萄基地,就处在申甘林带的深处。

  黄河斗水,泥沙居七。民权的土壤母质是黄河冲积物,沙量之大,为世界之首。大河奔流,泥沙俱下。带来了宁、内蒙古大漠的金沙,带来了贺兰山脉的富钙土质,带来了黄土高原的淤泥,最后沉积在这里。也就有了黄河故道内“三里不同地,五里沙变淤”之说。黄河中上游带来的氮、磷、钾、钙、铁等微量元素及其他沉积物,使这里土壤肥沃。

  由于这些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造就了民权葡萄酒产业的发展,而民权也曾是“河南葡萄酒”的代名词,但由于各种原因,民权的葡萄酒产业从高峰走向了低谷。

  作为十数年在葡萄酒厂里工作的赵子牛,为了河南红酒的振兴,和民权的有识之士一起,从种葡萄做起,种出了世界著名的酿酒葡萄“赤霞珠”“霞多丽”“威代尔”“法国蓝”,还有“梅洛”与“西拉”。每一个葡萄品种都以各自的特性展示着自己个性魅力。

  赵子牛说,种好葡萄才能酿出好的酒来。但侍弄葡萄是个劳累活儿,要清园防病、浇水促芽、抹芽定梢、绑扎枝条、修整果穗、整枝打杈,还要架网防鸟、手工摘果、抬筐扛篓。特别是葡萄着色成熟的季节,也是他们最忙碌的日子。追施花生饼沤制的有机肥、中耕放墒、铺反光膜,促使葡萄着色,增加葡萄品质;测糖度、尝口感、做记录,准确掌握葡萄的最佳采收时间。当一车车葡萄进入酿酒车间,经过人工粒选、除梗、破碎装罐发酵时,他们才能暂时松一口气。

  他说,800颗葡萄才能酿造一瓶高品质的酒。

  800颗葡萄?这让我想到了秋季满园的各色品种的一串串引人垂涎欲滴的葡萄,正是这些五颜六色的葡萄,通过自我的嬗变后撞击着我们的味蕾。也正是由于他们的工匠精神,使酿造的每一瓶葡萄酒都呈现了与众的不同。

  我想起了梅尧臣的“遂压葡萄贵,秋来遍上都”“南庭葡萄架,万乳累将磓”“邻家葡萄未结子,引蔓垂过高清巅”;王安石的“岁晚北窗聊寄傲,葡萄零落半床阴”;宋庠的“一石葡萄先载酒,万株金谷正交花”……

  此时的赵子牛,对振兴河南红酒充满着自信。

关键字: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 发表评论 共有0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游客请勾选
            
地址:郑州市经一路省政府四号楼 邮政编码:450000
联系电话:0371-55313503 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版权所有·豫网 Copygight © 2016 yuwang1.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公网安备 41010402002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