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元宵节热闹喜庆,吃汤圆、赏花灯、猜灯谜、放烟花……但最绕不开的,要数文狮子表演——这是沈丘县槐店镇特有的民俗活动,已经在当地传承了700多年,融入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生活。 第一次看文狮子闹元宵是在高中时期,那时,我对这项民俗艺术的文化渊源知之甚少,只知道它是由少数民族编创的,每一节表演都有寓意。印象最深的是“母子狮情”那一节:只见母狮子把头伸向圆笼球,闻、嗅、吻、啃,然后吞圆笼球入肚,扒地,抖颤……不一会儿,小狮子出生了,趴在地上开始动,几次欲立不能……母狮子上前舔舐小狮子,动作轻柔,小狮子仿佛汲取了能量,头摇了几下,终于站了起来。这时,掌声、叫好声和锣鼓声响成一片。 随着年龄增长,我对文狮子的兴趣越来越浓了。通过翻看书籍,才知道这项民间艺术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历史传承悠久,而且其中蕴含的文化意义比较深厚。 它最早发源于汉唐时期的西域“五方狮子舞”和“胡人假狮子”。公元1234年,波斯人海鼻耳被蒙古军强征到中原。为了感化统治者少暴政、多仁政,他根据当地居民舞龙灯的习俗,采用西域胡狮舞蹈形式,并吸纳了中原古图腾文化,编创了这样一套狮舞。它的表演主体是母狮子,动作多为原生态,文雅、和善,故称“文狮子舞”。 按照我国的传统,过元宵节时,花灯应该是主角。可在当地,由于文狮子“全国罕见、槐店独有”,它的独特魅力完全盖过了花灯的风头。十里八乡的人们都被这朵艺术奇葩深深吸引,纷纷赶来观看。文狮子环城巡演闹元宵的盛况,上演了一年又一年。 结婚前,我常是一个人追着看;成家后,吃过元宵,我常带着妻儿一块看。特别是儿子上了小学,懂了点“道道儿”,看完后还会和我谈论心得体会。记忆最深的,是有一次看完“三狮闹春”之后,他和我发生了争执。 “这三个狮子是在争斗,小狮子夹在中间,太可怜了!”儿子说。“小狮子是幸福的,这三个狮子都爱它,都在保护它!”我说。 我俩各执己见,谁也说服不了谁。妻子在一旁笑着“和稀泥”:“各有道理!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文狮子。” 看完演出之后,在回家的路上,我们刚好碰到一位参与表演的文狮子传承人。他为我们讲述了“三狮闹春”所蕴含的意思,大致是:母狮怀孕后,独角虎、麒麟前来道喜,都想成为小狮子的老师。麒麟主张小狮子以诗书传家,遵循礼乐;独角虎主张小狮子做个刚正不阿的法官,维护社会公平;母狮则主张因材施教、顺其自然。正争论时,小狮子诞生了。独角虎、麒麟上前想抱抱小狮子,被母狮挡住,表示孩子还小,等长大了再一起玩耍。三者最终达成一致,今后共同教育小狮子,让它全面发展…… 故事很有趣,表达的是“和而不同”“以和为贵”的理念。那天,儿子还把观后感写进了当天的日记。 任岁月更迭,文狮子闹元宵这道文化大餐就像汤圆一样,成了当地人过节的一种陪伴。去年元宵节,因为疫情的缘故,文狮子舞没有上街表演。儿子翻出了往年的手机录像,看着、比画着,其乐无穷。 “今年,咱们这儿还会演文狮子吗?”临近元宵节那两天,儿子不止一次问我。 “应该还会吧!”其实,我也拿不准,却和儿子一样满怀期待。 我们终将战胜疫情。文狮子闹元宵也会作为古老的习俗,在每年的元宵节上演和传承。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有乐趣,更有满满的文化。 |
- 上一篇:正月十五也是年
- 下一篇:豫北乡下的“小年歇” □张晓峰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 发表评论 | 共有0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