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这原始树桩当蜂箱,既是就地取材,也能给蜜蜂造一个原生态的窝。”2月2日,鲁山县尧山镇桃林村大沟组村民张永林向游客介绍着他的养蜂之道。 今年67岁的张永林和老伴一起在深山谷里养蜂多年,现有110箱蜂。他家的房前屋后摆着很多别致的蜂箱,制作这些蜂箱需要掏空废弃的大树树桩,两端再用木板封挡。这个时节花源植物少,张永林割蜂糖时就专门留了一部分,用作蜜蜂当下的“口粮”。由于蜂蜜品质地道、甜味浓郁,每斤100元仍供不应求。 这些年,因卖蜂蜜需要,张永林学会了用智能手机玩微信、转账收钱。对于一些回头客的单子,张永林就背着蜂蜜下山,到镇区快递服务点邮寄,最远邮到香港、贵州等地。 张永林介绍,他每年割蜂蜜少则250公斤,多时能割500公斤,仅此一项收入超过7万元。养蜂之余,他在山谷里种了数百棵山茱萸树,每年卖山茱萸能挣4000元,还在山上散养了60余只柴鸡。“光在早上喂一次,鸡子都上山觅食去了,要是老鹰不抓、人不逮,我这鸡子一年也饿不死。”张永林说,他家的柴鸡鸡蛋一枚2元,常年订购的顾客依然不少。 靠着这些收入,张永林先后将两个儿子供到大学毕业。如今,张永林又在尧山镇镇区买了一套商品房,儿孙们回来既能住,平时自己去镇区办事又能提供一个落脚点。“看着我们身体很好,孩子们也都很支持我养蜂,最主要的是,我舍不得自己一手打造的生态名片。”张永林说出“生态名片”这个词时,游客向他竖起了大拇指。 |
- 上一篇:“番茄大王”的乡村振兴梦
- 下一篇:打工仔变身民营企业家
关键字: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 发表评论 | 共有0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