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童谣响起的时候,关于年集的回忆便又随着人潮而涌动,在大街小巷里弥漫出喜庆的韵味。 儿时,年集是一场十里八乡的盛会。它相当于新年的扉页,人们很早就开始念叨着,着手筹备。走街串巷,和远近的亲戚们打着招呼,默契地对这份传统的约定心领神会。 等到那一天,羊肠般的道路使出吃奶的力气,鲸吞汹涌的人潮。我刚好高出石桌一个头,虽然紧攥着父亲的手,但仍会被人流冲开。要像一只逆流而上的鱼,拼尽全力,才能勉强跟上父亲的步伐。 到了年集,再小的空地都会有人见缝插针摆个摊,我们就在吆喝、讨价还价声的间隙中小心地挪动分外缓慢的脚步。 时不时就见有老人守着一根插杆,上面插满了糖葫芦。金黄的糖浆凝结着喜庆的阳光,山楂微醺的脸颊上泛出明亮的光泽,极具 诱惑。它有一种神奇的魔力,不知不觉间就溜到了我的手里,顺便会挤走兜里一张纸币。有时候,还会碰到卖棉花糖的。那如烟似雾的形态、雪白蓬松的质地和入口即化的口感着实让我欲罢不能,大口吞咽,像是把一年的甜言蜜语都舔进了肚中,提前在舌头上蓄满嘘寒问暖,为即将到来的春节做好准备。 我喜欢跟在人群中看对联,虽然不懂繁体字,但一定要装作看得津津有味的样子,在龙飞凤舞的毛笔字中猜测对仗与典故。地上摆着一沓沓福字。各种字体、颜色、花纹,应有尽有,仿佛人世间所有的福气在这里都能得到诠释。但它们都隶属于同一个汉字,就像所有的心愿在此刻,都被阳光同样地祝福着,印照出同一种光亮。不远处,是卖灯笼的区域,最多的就是红色的灯笼,如同一片高低错杂的森林,花果芬芳。灯笼的半面是灿金的四字祝语,半面则是鲤鱼、牡丹等吉祥图案,下面坠着红色的穗儿,随风轻轻摆着尾。提一盏灯笼回家,来年走上再远的距离,也不会忘记归乡的路。 对我这样一个自小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年集里成群结队、气势汹汹而又理所当然的方言和土话听起来陌生而又熟悉——这是文化基因与地缘血脉的共鸣,压过了20多年的疏远与隔阂,迅速同化着我的腔调和语气。 等我回来后,父亲早已把需要的年货采购完了,眉毛一扬一扬地和人拉着家常,红光满面,倚靠在对联旁畅想着春天。 直到现在,每逢过年我都会提前回老家,在年集里赶上一遭。仿佛只有赶过集了,才算真正过了新年。 |
- 上一篇:父亲的年豆腐 □苏作成
- 下一篇:打扬尘 □母宗美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 发表评论 | 共有0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