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皮牛 □赵大民
时间:2020-11-13 08:12:00 | 来源:河南日报 | 作者:

  童年时有一种游戏叫打皮牛。皮牛,不是皮子做的牛,是书上说的陀螺。

  那时候,很多乡下孩子买不起商店里的陀螺,但我们的父亲却一个个能工巧匠似的,从自家的柴火堆里拉出一根一弧粗的木头,锯出一段儿,蹲在门前用砍刀叮叮咣咣地砍一阵子……我父亲的眼神专注得很,甚至于母亲喊他:“孩儿他爹,喝汤了。”他也没有听见似的,只顾忙自己的。

  砍皮牛不是多大的力气活儿,做起来却细发得很。先要砍出个上圆下尖的模型来——上面不能太大,头重脚轻不快;下面不能太尖,重心不稳容易倒。父亲手起得轻,刀也落得柔,慢慢地,皮牛被修得光洁发亮,周周正正。他还别出心裁地用红、黑墨水在圆面上画上花和小鸟,让皮牛转起来色彩斑斓惹人眼。

  打皮牛,当然是离不了鞭子的,而那鞭子是母亲的杰作。她会选一段结实的荆条做鞭杆,选旧衣裳裁一截下来,编一个麻花出来,独独留一个细细的布头做鞭梢。

  那时的村里都有打麦场,圆的、长的麦秸垛围在周围,成了天然屏障。麦场虽是土地,却光溜溜平展展,打起皮牛很过瘾。

  皮牛,往往不是一个人打,我们是要比赛的。场中间划一道白线,一方的皮牛打过线了,另一方必须接着打过来,若皮牛倒下去了,就是“死了”。若是一方连“死”十次,这一局就输了,就会有新的一方来应战。

  数九寒天里,我们个个把棉袄都脱了,身子呼地蹿到左边,又呼地蹿到右边,胳膊挥舞着,鞭子呼啸着。有时候,皮牛被对方打过来了,就地转了一圈,眼看要倒下了,忽地一声脆生生的哨音传来,那红鞭梢就风驰电掣般地舞过来,把那粉白的皮牛裹住了。

  人们静着脸,屏住气,谁也不出一声,不知谁突然大声叫着:“小明,你皮牛死定了。”

  小明的脸蛋儿红得如染了霞,他的手臂只一收,那裹着的红线就慢慢地一点儿、一点儿地展开。蓦地,他手臂一扬,那皮牛竟高高地飞到空中去,然后打着旋,稳稳地落在对方的场地里,竟旋得开了花。对方看呆了,竟忘了扬起自己的鞭子,直至那皮牛倒了下去。

  “中!中!小明真中!”那欢呼声就把榆树上的麻雀儿惊走了。

  小明是我最好的朋友,也是小伙伴中打得最好的一个。他的父亲是教师,每年,他父亲早早地砍好了新皮牛给他,而我的父亲此时还在很远的地方修水库。这个时候,小明就会来找我,“你先打我的,我教你更好的方法,中不中?”我真就被他逗笑了。他把皮牛交到我的手里,手把手教我如何顺着、倒着打皮牛,甚至用手撒皮牛。那徒手撒皮牛的动作是一气呵成的。他把鞭子夹在腋下,把皮牛拿在手中,无论是左翻或右翻,那皮牛就从他的手中旋下来,稳稳地落到地面去,他后退几步,鞭子早握到手里了,那鞭梢嗖地飞过去,那皮牛就转得人眼花缭乱了。

  父亲从工地上回来,第一件事自是砍皮牛给我。母亲说:“他爹,不会歇歇?”父亲说:“俺不使哩慌。”他给娘掸掉身上的土星,说:“走,咱陪娃儿打皮牛去。”

  这时,我就疯跑着去叫小明,还没看见人呢,就叫着:“小明——俺爹回来了。俺爹给俺砍新皮牛了!”

  我们在打麦场上打得一头汗,回头看时,发现爹娘坐在场边看着我们笑。

  我很怀念那打皮牛的日子。

关键字: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 发表评论 共有0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游客请勾选
            
地址:郑州市经一路省政府四号楼 邮政编码:450000
联系电话:0371-55313503 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版权所有·豫网 Copygight © 2016 yuwang1.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公网安备 41010402002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