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雨下过,小山村格外清新。在村前桥头的大柳树下,人们端着饭碗,闲聊着。 “换米换面喽——”脆生生的喊和着湿漉漉的风飘了过来。在山路的拐弯处,一辆蓝色的三轮车驶来,一位身背小包、五十来岁的汉子从车上跳了下来,他就是人们口中常说的“王货郎”王修山。三轮车上装满了米面油和日常生活用品。大家纷纷站起来向他打招呼:“王货郎,上家吃饭!” “吃了,媳妇天不亮就起床做饭了。”王修山边回答边打开三轮车的加高栏。 “说曹操曹操到,昨天夜里做梦还念叨你哩。”在村南头住的王来福扒拉完碗里最后一口饭,“面多少钱一袋?”“老价钱,八十块。”王修山说。 “好,来一袋。”王来福把碗和筷子一合捏在一个手中,弯下腰让王修山把一袋面放在他肩上,“一会儿我把钱送来。” “好嘞。” 有人开玩笑说:“王货郎,你不怕他跑了不给钱?” “日子这么好,他舍得跑?真跑了我不要钱。” 王修山的话引起了大家一阵哄笑。 王修山是西峡县桑坪镇塘岈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说起往日,王修山可没有现在这么精神。患有严重冠心病的他,7年前做了支架手术,干不了重活,治病欠了不少外债,一家人的生活压在了妻子一个人柔弱的肩膀上。孩子上学要钱,自己治病要钱……那时节,王修山对生活一点信心也没有,整日苦愁着脸。 王修山做梦也没想到,他家能发生这么大的变化。那年,他家被评为贫困户,孩子上学有了教育补贴,他治病有了医疗补贴,帮扶干部多次上门,动员、帮助他家种植1万袋袋料香菇。从此他家交了好运,小香菇一茬一茬地出,钱一沓一沓往口袋里装。还了账,有了积蓄,脱了贫,日子就像那芝麻开花,一节比一节高。 日子一好,奇了,王修山的病轻了,身体也硬实了许多,虽然现在还天天不离药,已能帮助妻子干活了。香菇棚里,玉米地里,王修山出出进进,越干越有劲,脸也不苦愁了,人也年轻了。今年春天,他在种香菇的同时,买了一辆大三轮,利用农闲时节帮集镇一家粮油批发门市下乡换粮油,当上了山乡货郎…… 生意的头一开,王修山便忙开了,有要米的,也有要油的,有用钱买的,也有用粮食换的……现在山里人的时间也金贵,他们不愿上集镇耽误工夫,都喜欢和王修山打交道。他价格合理,老不骗少不欺。 从一开始,王修山目光就一直在人群中搜寻,到现在也不见要找的人出现,正要向人们问,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从一小巷里走了出来。他连忙跑过去,从包里掏出几张零钱递了过去:“张婶,你数一数,十七块。”这17元钱,王修山始终装在包的里层,怕和做生意的钱混淆,当零钱找了出去。 “你给我帮忙,我还不信你?”老太太双手抖动着接过了钱,嘴里念叨着,“王货郎你真是个好人。” 上次来换粮油时,大家都换完了要走,王修山见张婶手里拎了一个小布袋和丈夫一起还立在旁边。原来老两口听说集镇药材门市收购才下山的新鲜中药材连翘,他们在山上摘了2斤,上集镇卖量太少了,人老了去一趟也不方便,搁在家里又没有人上门收购,他们怕时间长了发霉变质,想让修山捎到镇上卖了。当时,修山换米换面,他俩什么也不换,所以没法儿张嘴。修山问明了情况,给老人的连翘称了称,捎到药材门市,8.5元一斤,2斤卖了17元…… 太阳从东边山垭里露出了圆圆的笑脸,人们吃了饭开始下地干活了,王修山拉着换来的东西离开了山村。他上午要把换来的物品交了,再拉一车赶上吃午饭时到下一个村子。农家人忙,只有吃饭时才在家,他不能误了这段黄金时间。 |
- 上一篇:宗悫:乘风破浪会有时
- 下一篇:打皮牛 □赵大民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 发表评论 | 共有0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