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吆喝 □杨林防
时间:2020-10-29 10:32:48 | 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 | 作者:

  每天单位门口、小区门口都有快递送货,人们接到电话高兴地领取网购的物品,从日用品到电子产品,从小件到大件,形式多样,包罗万象,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网购。我在感慨网购便利的同时,也时常想起儿时购物的不易。

  我生长在豫北平原的一个小村庄,距离县城有60多里路,距离乡政府所在地也有7里路,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偏远小村。20世纪70年代,村里有个供销社的代销点,货品种类不多数量少,满足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隔三岔五会有一些货郎来村里,有卖针线的、卖香油的、卖豆腐的和染布的等,或推车或挑担,货品虽然不多,却都很紧俏。他们各有各的生意经,招揽人的方式也不一样。

  俗话说,敲锣打鼓各干一行。村里人在屋内一听吆喝声,就知道是卖什么的货郎。听到“嘡嘡”的敲锣声,村里人知道是卖针头线脑的货郎来了。听到“叮叮”的敲铁板声,想打香油的人家,提着香油瓶出门了。染布的货郎摇起拨浪鼓,“扑腾扑腾”声一响,准备娶媳妇、嫁姑娘的人家把手工粗布交给货郎,货郎按各家对印花的需求编上号,写在小本上,把带有相同编号的两个小竹牌一个交给染布的人家,另一个缝在布边上。一星期后,货郎会把染好的布送回来,听到拨浪鼓声,各家取回染好的花布,妇女们用戴着顶针的手指轻轻抚摸“鸳鸯戏水”“麒麟送子”等印花,脸上露出欢喜的笑容。

  同时,也有货郎直接吆喝的,各有各的音调。卖豆腐的声音拖得长,冬日的早晨,人们还躺在被窝里,就会听到“卖—豆—腐”的长音。那时候,炒豆腐是村里人吃早饭的上等菜。说是卖,其实,没有多少人用钱买,基本上是用粮食交换。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后,各家有了余粮,物物交换很盛行。炎热的三伏天,“麦子换西瓜”的叫卖声,听着就会让人感觉到一股清凉。

  在各种吆喝声中,收鸡蛋的货郎“谁—卖—鸡—蛋—嘞”的声音,独具特色。那时,各家都养有蛋鸡,少的十几只,多的上百只。我们家住在村边,门前有水塘,屋后有打麦场,养着100多只鸡,卖鸡蛋的钱攒起来,支撑着家里的日常开销。一次,二哥在放学路上,遇到一个收鸡蛋的货郎喊着:“谁—卖—鸡……”突然遇到一个熟人,给他打招呼,让他留下吃饭,他答完话,接着喊,结果变成了“谁—卖—鸡—(来家里吃饭吧—不)—蛋—嘞”。二哥回到家学着喊,引起了全家人哄堂大笑,我正在喝稀饭,差点喝呛了。

  布、鞋等高档一些的日用品,村里买不到,需要去乡政府所在的集市买。每逢农历的“二五八”为集市日,这一天,通往集市的路上,赶牲口车的、骑自行车的、步行的,来来往往,络绎不绝。同时,各村每年都有一个庙会,也叫商贸大会、物资大会。周围几个村庄的庙会,仿佛是按季节有意安排好的,春夏秋冬四季都有,正好人们按季节购买生活生产用品。每逢附近的村过庙会,通往这个村的各条路上,人流、车流川流不息,像项链一般,将这个村与附近的村庄连接起来。集市和庙会上的吆喝声、讨价声交织在一起,一浪高过一浪,最吸引人的吆喝声是“大处理、大减价”人们围着摊位选购物品。

  如今,村里建起了大规模的超市,人们不出村,就可以买到各种生产生活用品。锣声、铁板声、拨浪鼓声……早已销声匿迹,各种货郎的吆喝声也悄悄远去。远去的是物质的匮乏,迎来的是商品的琳琅满目和人们的幸福笑容。

关键字: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 发表评论 共有0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游客请勾选
            
地址:郑州市经一路省政府四号楼 邮政编码:450000
联系电话:0371-55313503 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版权所有·豫网 Copygight © 2016 yuwang1.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公网安备 41010402002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