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夜闻鼓乐歌 □本报记者刘向东本报通讯员丁大成
时间:2020-10-23 08:14:05 | 来源:河南日报 | 作者:

  豫鄂皖交界的大别山北麓,商城县长竹园乡大埠河村,“鸡鸣三省”之地。1200多名村民,大多常年奔波在“劳务经济”的路上。

  晨起,山村鸡鸣喈喈;傍晚,村里传来鼓乐歌:“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歌是流传已久的《朝代歌》,腔是浓酽的小调。激昂沙哑的烟嗓在空旷的山间回荡着,伴奏的锣鼓笛号,更是在这山间响亮了300多年。清康熙年间,宫廷乐师吴二得罪了权贵,被迫逃离皇城,一路南下来到大埠河,被村民收留后,原本要隐姓埋名了却余生的,不曾想,穷乡僻壤的山民喜欢唱着山歌劳作。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调张口就来:“三杯酒下肚暖洋洋,红叶题诗把名扬。相公题的是风流诗,他要和小姐配成了双……”

  宫廷乐师听乡间俚调,是否阳春白雪遭遇下里巴人的感觉?吴二技痒难忍,鼓动山民购锣买鼓,堪堪在山窝里组建出一支30人参与的管乐、丝乐、弦乐、打击乐齐全的“乐队”……

  光阴荏苒。吴二成了传说,传承了300多年的“大埠河丝弦锣鼓”,近年被认证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到了第七代。

  一

  初秋,细雨蒙蒙。崇山峻岭中一条水泥道蜿蜒到青山叠翠、绿水环绕的大埠河村。村头松竹掩映的一处两层小楼,便是大埠河丝弦锣鼓第五代传人张仁潮的家。

  年逾六旬的张仁潮,高中毕业便回村教小学,一辈子没挪过窝儿。教书之余,爱好是敲锣打鼓,吹拉弹唱。

  “凑齐人手谈何容易啊,能够演奏就已经不错了。”前不久,张仁潮接下一单公益演出的活儿,可排练的事儿却一拖再拖。村里目前能够参加演出的有二三十人,但由于乐种不同,凑齐演奏一场,还真不容易。

  掰着指头,张仁潮一一罗列:管乐的笛子六只、长号二把,丝乐琵琶二把、月琴二把、大中小阮各二把,弦乐二胡二把,打击乐大锣小锣各一面、马锣二面、大钹一对、小镲二对、堂鼓扁鼓各一面……“现在我们演出的人已经少到不能再少了,但再少也不能少于八个人。”

  陆陆续续来了十多个汉子。眼瞅着锣、鼓、笛、号都有了人手,张仁潮返身走进堂屋,小心翼翼捧抱着一个雕工精细的鼓架来到院里,轻手轻脚放下,说:“这鼓架有三百多年历史了,是我们这一带独一无二的宝贝儿!”

  在张仁潮的记忆里,这精雕细刻古色古香的鼓架,在他小的时候都是专人背着,走在乐队最前面,“现在它是我们村的集体财产,不是重要演出都舍不得拿出来呢!”

  二

  锣鼓钹镲,笛号琴埙。十多人的乐队把他们的经典曲牌《丝弦锣鼓》演绎得顿挫跌宕,韵味十足。

  这个曲目,传说是由吴二自宫中带出且流传最广的。他还带出了《出场》《进场》《接驾送圣》等主要供后宫嫔妃娱乐和知礼识仪的曲目。但这些曲目在民间,抵不过《十指尖尖》《梳妆台》《十爱郎》等俚调受欢迎。于是,吹拉弹唱样样精通的吴二,根据大别山风情小调,谱写出了《猫逮老鼠》《八哥洗澡》《加官晋爵》等30多个曲目……

  “曲子是接地气了,但就是需要配合演奏的人太多。”张仁潮说,丝弦锣鼓之所以需要参与的人员众多,是因为这些需要吹拉弹合奏的曲牌讲究颇多:编排有丝弦的锣鼓,叫坐场锣鼓,常用于唱堂会、庙会、祭祀;不带丝弦的锣鼓,叫行路锣鼓,主要用于贺新年、婚丧嫁娶。行路锣鼓中,可以穿插山歌、民间小调等声乐,又俗称“花鼓唱”。

  张仁潮介绍丝弦锣鼓的话音甫落,吹笛子的李传宝忽然引吭歌道:“七月里来小奴家忙,绿豆豇豆一起黄,小奴家提着个黄筐筐,有心娘家走一趟,可那公婆不开口,奴家这苦言向谁讲……”

  一腔唱罢,李传宝一声长叹:“乐队几十年连个女娃都招不来呢!该是女娃们唱的曲儿,也只好由我这老烟腔来了。”

  三

  夜色里,张仁潮家院里院外热热闹闹。

  “今天算是齐整的,健在的传承人都在呢!”张仁潮的身边,吹长号的是第四代传承人张仁汉,他已79岁;52岁的张可元是第六代传人,也是目前被认证的传承人中年龄最小的。

  “最鼎盛时应该在咸丰年间。”爷爷是二代传人的张可元说,那时候他们村光演奏班就有9个,因为人手不够,才不断到外村招收能够吹拉弹唱者,也正是这个时期,大埠河的丝弦锣鼓流传到了鄂豫皖大别山区……

  流传,也引来了竞争。上世纪80年代,随着大埠河的《丝弦锣鼓》录音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连续播出,附近各路演奏班经常从四面八方聚集在一起“斗法”比赛,场面蔚为壮观。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大埠河丝弦锣鼓除了参加周边县市一些公益活动,能够激昂奏响的时候越来越少。

  老派艺人慢慢逝去,传统曲谱失传且鲜有新编曲目。“三百多年的传承啊,不能在我们手里说丢就丢了。”张仁潮做梦都想着薪火相传,但村里的中青年人都为谋生四处务工,他们最终只找来18个第七代传承人,“都是我们这些老艺人的后代,只能在逢年过节他们回来时,逼着他们跟我们一起练练。”

  “民俗这东西是祖宗留下的遗产,理应好好保护。”第六代传承人张可元是现任村支书,他说这话时,身边坐着第四代传承人、老支书张仁汉,“这一块儿,我们老支书理解得最透彻。”

  夜渐深。锣鼓声中,李传宝峭拔的声腔再次响亮:“二更子里月亮渐渐升,劝一声俺的丈夫赶快去参军,兵役法号召了咱年轻人,错过了这一回想再去可就不能……”

  山坳里锣鼓声声、弦歌阵阵。当过40多年村干部的张仁汉说:“传承这事儿得靠年轻人了。可有我们这帮老胳膊老腿的人在这儿每天吹拉弹唱一番,村里打麻将的人就会少许多……”

关键字: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 发表评论 共有0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游客请勾选
            
地址:郑州市经一路省政府四号楼 邮政编码:450000
联系电话:0371-55313503 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版权所有·豫网 Copygight © 2016 yuwang1.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公网安备 41010402002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