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回老家看望父母。我们吃完午饭,帮母亲整理房间,杂物间那辆旧自行车一下吸引了我的目光,那已经锈了的车把、车圈、掉了盖子的车铃,蒙着灰尘的车身早已不复当年的芳华。我找来抹布一边擦车,一边和母亲聊天,这辆自行车曾经是我们村的第一辆车,它不仅陪我长大,还帮助左邻右舍娶回许多新娘子,我擦洗着自行车,往事一幕幕在眼前闪现。 这辆永久牌自行车是父亲领着全公社人民修大寨田的见证,20世纪70年代父亲作为基层干部,为让乡亲们吃饱饭,农闲时带着父老乡亲挖山、开荒、修水渠,把家乡的荒山变成了米粮川。父亲的行为受到省委的表彰,奖品就是这辆自行车。这辆车刚推回来时锃明瓦亮,父亲又买来黑色塑料胶带缠在车梁和车架上。这辆车不仅成为父亲上班的代步工具,也成为街坊四邻娶亲用的专车。 70年代,我们村流行用自行车接亲。一般两辆自行车就够了,可也有特例,一次三娘家娶媳妇,新娘要用六辆自行车接亲。在农村,两辆自行车都难凑,六辆更难了,三娘愁坏了,最后找到了父亲。父亲当时在镇上工作,每天要骑车上班,三娘怕耽误父亲上班,一直没开口,现在没办法了,只好过来求父亲。父亲想都没想就答应了。没想到这次却开了先河,以后谁家接亲都过来找父亲,母亲说,这辆车一共接回了至少30名新娘子。自行车接亲的时候,父亲就只好走路去上班了,为了不迟到,他需要提前一个小时出发。 这辆自行车除了接亲,还担任了救护车的使命。弟弟两岁那年,一次在玩的时候把厨房的热水瓶扒倒了,滚烫的开水从领口灌到衣服里,烫得他哇哇大叫,奶奶急忙给父亲捎口信,父亲火速从单位赶回来,骑着自行车带着母亲,母亲抱着弟弟坐在后座上一起往医院赶。乡村小道坎坷不平,父亲飞快地蹬着自行车,一路按着车铃,汗水从前额流到眼里也顾不上擦一擦,甩甩头,继续走。十公里的路父亲骑了半个小时,到医院时父亲的衣服都湿透了,弟弟终于得救了。 弟弟出院后,我也想学骑自行车。下班回家的父亲把我推到打麦场上,父亲双手扶着后座,教我先从车梁下跨着骑,他耐心地教我:“学骑车不能着急,要一步步来,就像盖房子,根基打好才能盖高楼,哪有空中楼阁?”在父亲的耐心教导下,我很快学会了骑车子。后来高中三年,都是这辆自行车陪着我上下学。 工作后我买了辆小摩托车,再后来买了汽车。这辆自行车慢慢变旧了、变老了,渐渐被我们淡忘了。可它带给我们的年少岁月永远镌刻在心灵深处,记忆中的父母情、手足情,就像一幅幅永不褪色的水墨画历久弥新,令人难忘。 |
- 上一篇:捶布石 □于保才
- 下一篇:山村夜闻鼓乐歌 □本报记者刘向东本报通讯员丁大成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 发表评论 | 共有0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