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时候,家里的院子中间放着一块五边形的大青石,平整光滑,有张小桌面大小,这就是我家的一件重要的生活用具——捶布石。在过去,被褥或衣裤布料多用粗布,洗涤后发脆,所以用面糊浆之,浆后又硬,然后就折叠放在捶布石上用木制棒槌捶打舒张至绵软舒适后使用。听母亲说,这块捶布石是父亲从外面专门运回来的。 就是这块石头,是我小时候写作业的家庭课桌。每每放学后把作业铺在上面,双腿跪在石头旁把作业写完,然后和小伙伴围着捶布石做游戏,在它的周围留下了很多童年趣事儿。 在我的记忆中,左邻右舍的大婶大嫂,腋下夹着布匹、拿着棒槌到我家捶布。于是,“梆梆”的捶布声从院子里飞出,声音会在村庄的上空传得很远很远……那声音,交织在鸡鸭牛羊的叫声里,仿佛在演奏农家祥和欢乐的交响曲,让人陶醉和欣慰。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正是物质匮乏,布票、粮票流行的时期。庄稼人很少买到精细的布料,农村妇女做的床单、被面,布料用的都是通过手工纺棉织布做成的粗布;织布的线是经过印染浆洗过的,用织布机织出五颜六色的图案,十分精美漂亮。为使织出的布面更加柔软板正,就需要揉洗、捶布了。 捶布之前,大婶大嫂会把半湿半干的粗布叠得方方正正,然后放在捶布石上,用棒槌一遍遍捶打。目的就是让浆洗过的布面更平展、柔软和舒贴。然后就是“挣布”。挣布的任务必须由两个人完成。母亲心境好,古道热肠。每当看到大婶大嫂来我家捶布,事先她会丢下句话:“需帮忙,叫我一声!”母亲虽不识字,也讲不出什么大道理,但为人处世却深谙“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道理。 看到了这块捶布石,我不禁想起了母亲。母亲一生平凡,含辛茹苦把我们兄妹六人抚养成人。虽然在物质方面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但她的爱让我们终生难忘。 从我记事起,母亲每天都在为一家人的生计而不知疲倦地忙碌。母亲勤俭持家,常受到左邻右舍的夸奖。 捶布石是母亲的宝贝疙瘩,母亲珍爱之,且乐善好施,在庄上落得好名声和好人缘。那时家境不好,生活十分困难,但是尽管她在家人的吃穿用等方面比较节俭,但对亲戚、邻居却很大方;每逢亲友来家串门,总是热情接待;左邻右舍遇到困难时,母亲总是有求必应;只要能帮忙的决不推辞。母亲常说的一句话是:“人心换人心,四两换半斤。你想着人家,人家也想着你。”是母亲的教诲,把善的种子深植于我们幼小的心灵。母亲留下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时过境迁,岁月轮回。捶布石,作为乡愁的物件,见证了我的少年时光。老家院子里那“梆梆”的捶布声,也早已淹没在岁月的长河中,但捶布石的坚韧、慈母的善良却永驻我心。 |
- 上一篇:货币 □李艺昂
- 下一篇:老去的自行车 □白云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 发表评论 | 共有0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