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系辞传》里有句话叫:“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是说那些重要的真理藏在日常习惯的事物当中,大家天天接触、天天用却不能理解它的内涵。钱就是“日用而不知”的事物之一,理解金钱是如何在生活中发挥作用,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对金钱的成见和不理性的执念。 故事要从南太平洋上有一个叫雅浦岛的小岛开始。这是一个只有100平方公里出头的小岛也是一个群岛,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岛民使用一种特殊的钱币——石币。这种石币不是把石头磨成我们熟知的硬币大小的尺寸随身携带,准确地说是大石头磨盘。现存的石币最小的直径也有30厘米、大的直径可达数米,重达数吨。很多石币的中间有一个圆孔,为的是插入木杆,必要的时候可以搬运。这个小岛的居民有五六千人,并不出产金属,就用石头作为货币材料。这种大如磨盘的石轮,当地的语言叫fei,就是和汉语“费”发音很接近。“费”的材料石灰岩也不是岛上原产的,而是从数百海里外的帕劳岛上切割下来再运回雅浦岛的。 石币的尺寸越大、质地越好,它所代表的价值就越高。石币像所有货币一样是一种记账符号,具备了这种功能。同时它很直接地反映出了货币的本质就是信用。只要大家都认可,就可以用某样东西作为交易的媒介,哪怕这个东西是一块躺在海里的、重达几吨的大石头也行。只要它是一个可以用数量表达的符号,就可以用它来给所有的货品计价,就成了“钱”。有些人说它原始、在文明序列上处于较低阶段,但恰恰相反,它包含有相当先进的思想,超出了所谓文明社会对“钱”的许多成见和迷思。 雅浦岛居民在选择币材时,体现了独特的智慧。我们已知的货币发展史可分为两大阶段,一是商品货币,二是信用货币,而雅浦岛上的石磨,它既非商品货币、也非信用货币。因为岛民没有发展出银行、政府这类复杂的社会组织形态,当然谈不上发行信用货币,石磨是个信用符号但不是信用货币。如果是使用商品作为货币,岛民应该是选用鱼干、火腿一类的更有实用价值的东西当成交换媒介更合适才对。可为什么会选用这种不能当饭吃、不能当衣穿、又傻大憨粗没啥美感的大石磨呢?这里反而凸显了一种很独特的智慧,石磨避免了信用和商品货币各自的弊端。 首先购买力以石磨的尺寸、石材质地为担保,看得见摸得着,不受任何社会组织的控制,就不存在谁掌握货币发行权,通过超发货币从别人手里搜刮财富的问题。其次是它解决了千古以来困扰人们的货币防伪问题。 货币主义大师米尔顿·弗里德曼有个感慨,如果文明意味着跋山涉水去开采金矿,又经过长途运输,再费尽心思放进地库;而雅浦岛堆放在露天的、甚至沉在海底的石头都能被认可有货币的价值,你很难说哪种文明更先进。所谓文明世界的人对待金钱的观念,其实比起雅浦岛的原始村民,有更多的执念和不理性。 |
- 上一篇:“万石君”家风与恬面叶 □张金太
- 下一篇:捶布石 □于保才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 发表评论 | 共有0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