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石君”家风与恬面叶 □张金太
时间:2020-10-22 11:41:27 | 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 | 作者:

  以千年古县温县、武陟县为核心区域,豫西北一带流传食用“甜饭”“甜面叶”已达2000余年之久。说是“甜”却并不着糖,也不着油盐酱醋等调味料,弄得本地人一辈子也理解不了这种“无糖之甜”,外地人接触后更是疑窦丛生。“甜”和咸竟然成了反义词。

  其实,这里的“甜”是一种误读,本应作恬,恬淡的意思,“甜面叶”其实就是“恬面叶”。深入研究发现,恬食、恬面叶是历史上石奋家族的家风家训的见证,它造就了这个家庭极度兴盛,也助推了司马两晋王朝的诞生。当地流传一句俗语,“家财万贯,搁不住恬面叶蘸蒜”,一方面表明当地百姓千百年来对这种“极简美味”的喜爱,更体现了百姓对“万石君”家风的由衷赞美和长久传承。

  石奋(公元前220年~前124年),字天威,河内郡温县人。

  公元前205年,汉高祖刘邦经历彭城之战大败,退守成皋(今荥阳泗水关一带),展开与西楚霸王项羽之间的拉锯战。石奋初为小吏,得遇汉高祖刘邦。刘邦留石奋于身边服侍,做勤务工作。

  石奋感激高祖,日日思忖报答知遇之恩。无奈,个人当时才能不足,文不能提笔,武不能握枪。石奋无比烦闷。

  石奋姓石。他觉得自己的资质禀赋完全像一块陋石。他找来一块石头,奇丑,敬奉于供奉自己先人的牌位上,时常长跪不起“拜石”“考石”。

  渐渐地,石奋脑洞大开。“人为美玉,我为陋石”。与美玉相比,陋石没有夺目的光泽,没有细润的质表,没有让人争相追逐的价码。但是,陋石虽不起眼,并非百无一用。石奋认定,要是把陋石打造成一块柱石,就会支撑起巍峨的宫殿。石奋告诫自己要有自知之明,一定要懂得自谦,时时刻刻把自己摆在卑下的位置,不与任何人争风头。

  石奋总结柱脚石的四大特质,一是默默无闻,二是忍辱负重,三是坚不可摧,四是恒久专一。他决心做一块柱脚石,做一位自知自谦、严谨尽责、不惜力命、慎终如始的良臣。

  历史上,石奋的形象并不完美,甚至是才论平庸、唯唯诺诺的代名词。“石奋传世、李广难封”,体现了这些人对石奋、李广境遇反差的愤愤不平。

  实际情况是,石奋并非无才,而是大才。首先表现在一个深度认知上,他真正认识到皇上和朝廷最需要的,就是绝对的、自始如一的忠心和忠诚。他认为,朝野上下将相公卿众多,但多数表现出来的忠诚都是有限和相对的。这些人在个人目的无望实现时,往往会表现出犹疑、徘徊乃至反叛。检验其忠诚度的一个重要标尺就是在个人目的无法实现时还能表现出忠心,在受到委屈乃至冤死的情况下,还能表现出忠诚。石奋用铁一般的忠诚和担当,不计个人得失荣辱,来侍奉好皇帝和朝廷。

  汉高祖刘邦非常推崇周苛、纪信,他们都在最危急的关头,救了刘邦的性命而舍弃了自己的生命。石奋把周苛、纪信作为自己的榜样,告诫自己,一个可以随时付出生命的人,没有什么可以吝惜的。为此,石奋为皇帝和朝廷投入了自己全部的精力和情感,他办每件事都以最高的质量标准要求自己,稍有差弛和疏漏,都必须深刻反省和自责,一定主动请皇帝责罚。他时时刻刻注重维护皇帝和朝廷,遇见负面言行坚决予以斗争,斗争要做到面对面,十分勇敢,但为别人说好话办好事却刻意不为人知。石奋为奴仆十年,没有得到任何提携,从没有发一句怨言,每当皇上过问之时,却表现得十分坦然,总是说别人更应提携。提拔为一个小小的中涓,也是再三谦让,并且表现出由衷的感恩戴德。石奋还十分好学,不断提升自己的学识水平,后来他官至太傅,学识也足以得心应手。石奋十分重视礼仪。他认为礼不仅仅是一种表面的约束,更是自身道德素养水平的体现,是道德素养提升过程的保障。他对皇上用礼一丝不苟,对同僚用礼也毫不含糊,即使在平常生活过程中,对亲属对邻里也无时无刻不高度注重礼节。

  一个人一天坚守一件事不难,一年坚守一件事也不是十分难,难的是一辈子坚守一件事。石奋一辈子的坚守不仅做到了,而且做得十分好。

  汉文帝时,石奋官至太子太傅、太中大夫。汉景帝即位,列为九卿,身为二千石。这在当时是最高俸禄水准。

  石奋居高官享厚禄,一时朝野哗然,不少人表示不服。

  但是,更让这些人难以理解的事情接二连三发生。石奋的四个儿子石建、石甲、石乙、石庆,其资质禀赋在外人看来,均属平庸,但是都先后被朝廷委居高位,均享受二千石的俸禄。至此,石奋父子五人享有年俸一万石。

  一天早朝,一大臣弹劾石奋父子。汉景帝不仅予以驳回,而且要求朝臣官员向石奋父子学习,同时赐予石奋“万石君”封号,亲书“万石君”匾额予以嘉奖。若干年后,石奋以上大夫禄养老归家。

  事情远没有终结。石奋的孙子辈中间,涌现出了更多的高官厚禄。公元前124年,石奋以96岁高龄病逝。其时,他的22位孙子中,有13位做到了二千石。石奋家族成为天下名副其实的名门望族。

  石奋家族的成功,全赖其朴质的家风和严苛的家训。

  石奋从一开始就十分注重教育和培养自己的儿子。他把自己对陋石丑石的理解,转化为极为严苛的家训条规。这些条规概括为60个不准,涵盖了做人、做事、做官的方方面面,其中礼仪约束方面就有30条。

  家风家训的生命在于践行。石奋把带头践行家风家训作为第一位的事情,为子孙树立了极好的榜样。

  然后,石奋经常对子孙进行践行家风家训的提醒,带领子孙参石拜石,是之每天赶早必做的功课。

  但是,再高尚的愿景、再完美的要求,如果没有惩戒办法作为保障,也将会成为泡影。石奋家风家训最精妙的部分,也就体现在它的惩戒体系。每当发现某一子孙发生违反家风家训的问题时,石奋就会启动惩戒机制。这种惩戒并不是面对面、直接的指责和处罚,甚至是哪一个人犯了错,也不明说,让犯错的子孙自己主动去认领。

  第一步,石奋自行戒食拜石三天。正常上下朝之外,石奋三天内所有的时间都用在拜丑石上,不吃不喝。每当此时,所有子孙都会极度不安,都会蜂拥而至诫堂,都会尾随拜石,都会自我检讨反思,都会相互提醒提示。其结果往往是,犯错者在众目睽睽之下,认识到自己犯了什么错。

  第二步,犯错者拜石。拜石不少于三天,全过程不允许吃喝。拜石的唯一主题就是深化对丑石的理解。进而理解石家子孙与世人的差距,理解石家家风家训的因由,理解60条约束如何很好地遵从。

  第三步,有限度恢复吃饭。三天不吃饭,一般都到了人体承受的极限。恢复吃饭是必须的。但是,此时的吃喝,不能够像平时一样珍馐美味,而是一种极为简单的饭食,白水煮青菜、白水煮面片。石奋把这种饭食命名为“石头饭”。石头饭不含任何油盐荤腥,犯错者需连续食用三个月,并且全过程由石奋陪食。石奋子孙极孝。石奋陪食石头饭,让所有的家人都于心不忍,每每规劝石奋提早恢复正常饮食。石奋均以自己治家不严、责不可免为由严词回绝。

  石奋家风家训惩戒三步法极其厉害。它将启发自我检视与共同反思结合起来,将理解石头与认知家训结合起来,将身体惩罚与精神责罚结合起来,将家长责任与直接责任结合起来,让犯错者刻骨铭心,再次犯错的可能性极小。

  石奋的四个儿子都不止一次地受到惩戒,有时受到惩戒的原因竟是相当微小的过失。但是,即使是很微小的过失,石奋也从严追究,没有丝毫宽宥。一次,儿子石庆夜归,按其例向父亲问安。只因衣帽不整,引起石奋不悦,石奋第二天就开始戒食三天。石庆及众兄弟跟随拜石许久,才弄清楚原委,石庆羞愧难当,旋即受到了全过程的家教惩戒。

  又有一次,长子石建给父亲洗衣服,在父亲辞朝回家的时候,当着父亲的面拿出来晾晒。石奋以石建有意炫孝为由,对石建进行了全过程的家教惩戒。

  严厉的家风家训历练了石庆无比忠孝无比谦知无比严谨的性格。当年石庆任职太仆,为皇帝驾车,皇帝问石庆驾车共用多少匹马。尽人皆知,天子驾六。石庆没有脱口而出作以回答,而是走下马车拿起马鞭一一点数,确定后方报曰,共有六匹马。石庆数马的故事在现代来看,几近迂腐。但反映出的严谨态度,却在很多情况下受到褒奖。

  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石庆升任宰相。汉武帝一生共任用13位宰相,多数没能得以善终。石庆则是结局最好的一位,9年后病死于任上,被汉武帝谥为“恬侯”。

  其实,石庆被赐谥号恬侯,其中不乏一些大臣对石庆的调侃。一些人认为,石庆为相9年,个人政绩乏善可陈,唯有唯唯而进,诺诺而退,真正是一个平庸之辈。

  持这些观点的人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汉武帝雄才大略,最需要的并非决策项,而是落实各项。石庆往往能把皇帝的决策不折不扣地落实。这才是汉武帝选择石庆之根由。殊不知,皇帝罢免、斩杀宰相一定会引起政局不稳,一定会带来社会创伤。石奋家风家训造就的大智慧大格局,持续散发着历史的芬芳。

  一时间,“万石君”石奋家风形成了一个现象,引发不少人的思考和学习。他们竞相学习石奋家族自知的胸襟,自律的能力,不少人也学着参拜石头。那种不着任何油盐酱醋、完全由白水煮制而成的面叶一度极为风行。这种饭食石家人称之为石头饭,世人更愿意称之为恬面叶,原因就在于恬侯之恬,在于恬侯石庆恬恬淡淡为官为人之道。

  300多年后,东汉末年,司马懿、张春华夫妇生子司马师、司马昭。如何把子侄培养成栋梁之材,司马懿、张春华夫妇颇为用心。其时司马懿、张春华收拢了石苞。石苞乃石奋七世孙。得知石奋家风家训的方法,司马懿夫妇兴味盎然。张春华在家乡孝敬里西北不远的一处高岗上建立一座塾院,吸纳了大批司马家子弟,也吸纳了大批志气和才情非凡的异姓学子前来接受严训,如山涛、常林、荀纬等。这些人后来都成为晋朝的股肱之臣。张春华被传为洛神化作青鸾鸟投胎,助司马懿成就帝业,因而被称为张鸾。设立塾院的高岗因而被称为张鸾岗,后来形成了张鸾村。此村名一直沿用至明朝末年,后改为现在的南张伦村。南张伦村东一里许,是留石村。其来由是,司马懿、张春华在这里修设“诫堂”,通过石苞从石奋故里找来那块丑陋石头,将石头置于诫堂,在这里对犯错的子弟和学生进行石奋模式的惩戒。此“留石”之处,形成了现在的东留石西留石村。张鸾塾院和留石诫堂,特别是恬面叶,为司马家族培养了大批严谨忠诚的可用之材,奠定了晋王朝鼎定天下的人才基础。

  历史经历了漫长的2000多年,总有一些东西在人们的记忆中、风俗里挥之不去。纠正“甜面叶”之谬误,还恬面叶之本真,领略石奋家风家训之真谛,学会石奋家族之大智慧,恬面叶永永远远陪伴我们走向成熟。

关键字: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 发表评论 共有0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游客请勾选
            
地址:郑州市经一路省政府四号楼 邮政编码:450000
联系电话:0371-55313503 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版权所有·豫网 Copygight © 2016 yuwang1.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公网安备 41010402002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