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董伦峰通讯员王恪峰赵儒学 在开封市祥符区朱仙镇黄岗村田地内,建档立卡贫困户白国富正忙着除草。他一边干活一边说:“我常年在年年富合作社务工,一个月工钱3000元,一年挣3万多元,再加上红薯丰收时多干点活儿,日子越过越好了。” 建档立卡贫困户樊治军的妻子因病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家中三个孩子还在上学,还有一位90岁的老母亲,家庭负担重。这几年,他就在年年富合作社务工,装土豆、小麦、红薯。他常说:“多亏牛总给我这样的机会,我才能脱贫。” 樊治军口中的牛总是开封市朱仙镇年年富合作社牛光辉。牛光辉是朱仙镇黄岗村人,从成立年年富合作社销售农产品,到流转土地带动村民创业增收,他一步一个脚印,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看到乡亲们种的农产品卖不出去,我很着急。作为土生土长的黄岗人,我要成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牛光辉说。 2016年,牛光辉结合黄岗村沙地种植条件,引进土豆、红薯品种。刚一开始种植,农民就见到了效益。可大规模种植后,销路又成问题。牛光辉在全国跑市场,了解行情,建立销售网络,使土豆、红薯慢慢打开了销路。现在,黄岗村已经形成红薯市场,北京、上海、广东等全国各地客商都过来采购。去年,通过牛光辉销出的红薯超过3000万吨。 目前,该合作社种植收购辐射7个自然村,农户2000余户,其中带动贫困户86户。 |
- 上一篇:脚趾奏响脱贫曲
- 下一篇:棉花不是花 ♣ 董全云
关键字: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 发表评论 | 共有0条评论 |